试述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陈海
[导读]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摘要: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需要讲究技巧。
        关键词 :   数学;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在数学教学中,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上成功,效果好,通常是提问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可以使知识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得以强化,反馈的信息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调节教学进程,有利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提问在一节课中显得十分必要。
        一、提问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无论是旁敲侧击,还是反复提示,学生依然无法回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提问设计的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到“对症下药”。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内容时,我设计教学问题。我在发问“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什么?”时,先设计问题的程序为“方程”→“二元”→“一次”。在学生掌握“方程”的基础上,我就先提问“什么是二元?”,“什么是一次?”引导学生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紧接着再问:“是未知数的次数为一次吗?”学生思考后会答“是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一次。”然后列举提问学生:xy+y=1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通过列举后提问,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样,把复杂问题拆分成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铺垫性层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回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有效解决问题中克服困难,得到锤炼,又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功感,心理得到鼓励,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提问要掌握尺度。
        俗话说,“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摘到果子’的喜悦”,问题设计也是这样,需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摘到果子”,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简单易懂的提问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附和式的答复并不能反映他们思考的深度,超前过深的问题又会令学生难懂而不知所措,产生畏难心理与消极情绪。适度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收获成功感。例如:问题“15的绝对值是多少?”这样发问,过于直接简单,全体同学知道答案,能回答结果。倘若把问题改为:“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15,那么这个数是多少?”换了一种方式,换个问法,难度加大了,学生会觉得“这不简单”,需要认真思考才能作答。这样的提问,才能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的作用。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科的课堂提问要考虑科学性、严谨性与逻辑性,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例如:计算-+12÷[9-()×(-3)+,这类题的难度偏大,就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板书演算过程;对于:把下面的数按条件进行分类:-7,0,12,,-0.34,-25,23.7,-+2019。

正整数{               };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这样难度偏低的题,就可以叫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板书结果。总的来说,老师的提问应面向全班学生,力争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同时,设计提问时要通过呈现诱导材料或创设诱导环境,适时且巧妙地给学生以引导、鼓励、启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创造性地去自主学习。
        四、提问要有艺术性、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一堂课上得必须有趣味,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老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问题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例如,我在讲授“乘方”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折绳子游戏:“把一根绳子多次对折剪断,对折1次剪有___根;对折2次剪有___根;对折3次剪有___根;对折4次剪有___根,对折5次剪有___根;对折6次剪有___根;对折7次剪有___根;对折8次剪有___根;对折10次剪有___根;对折100次;对折n次呢?”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有的同学立即动手计算,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相互讨论。最后,许多同学计出了结果分别是2;4;8;16;32;64;128;256;1024;最后二问没有学生能够计算出来。这时,我接着提问:“前面的结果你们是怎样列式计算出来的?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那么对折100次、对折n次又如何列式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并培养与乘方相关的思维。这样趣味性提问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
        五、学生作答,教师应及时积极回应。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个别老师有这种习惯,喜欢提问学生,可学生回答之后,却不了了之。对正确的作答不给予肯定、鼓励;对错误的作答不给予纠正或讨论,不以点拨或追问,造成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产生疑惑,严重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作出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点拨、或追问, 要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答案,尤其是错误的答案。在明确学生答案错误之后,教师应接着追问:同学是怎样得到这一结论的?他是如何想的?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答案错误的“合理性”和产生错误的根源。这样的训练,可避免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忽视引导学生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剖析,等于错过一次训练学生获得正确解这类题的能力的最好时机。老师适当的回应,可以强化提问的效果,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质疑问难,作深层次的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明确提问的目的,掌握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课前,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课中,捕捉合适的提问契机,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斌.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J].名师在线,2019(27):58-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