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学科的逻辑性是比较强的。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性的遇到困难,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在学习当中的困难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取到更多。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前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创新性、发散性、逻辑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标新立异、举一反三,更好的突破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真正的做到多措并举,善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达到理想当中的教学目标。
一、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义
在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要求小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1]。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寻到更多的内在潜能,将课改精神更好地体现出来。所以,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要想更好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师也应该加强对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和改进。这样可以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较好的空间和便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生成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热爱数学、喜爱数学,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基础。
二、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对策
(一)基于问题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2]。能够引导学生展现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课程当中实现自我参与和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首先就可以将问题情境引入进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原本的知识和经验,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保障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当中更加具有系统性。例如,在讲解“立方体表面积”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礼物包装”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着计算需要运用多少的彩纸才可以实现立方体纸盒的包装。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同的三个盒子,让学生尝试怎样用彩纸包裹才能够对彩纸更加节省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积极地思考,展现出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深层次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锻炼。
(二)加强情境创设,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情景创设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景融入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展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对事物更好的进行探索。所以,在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对情景创设进行加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教育目标得到达成。例如,在讲解“折扣”相关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商场促销。
在情境创设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并进行问题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商场中正在开展怎样的活动?关于“打折”二字你有怎样的了解?“这样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调动。让学生懂得打折代表商品减价,会降低原本价格的百分之多少。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情境当中理解百分之几和折扣的含义,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真正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可以找寻找更多的问题解决路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得到真正的实现。例如,在讲解”圆锥体积“这一知识点的过程当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学生这样的疑问,教师不要着急回答,而是可以让学生开展“装沙实验”。为学生准备好需要的素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投入到合作探究当中,亲身经历感受到两者在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更加自主和积极。
(四)借助动手实践,培养思维能力
人们常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也就是说,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单单凭借理论性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深刻。所以,在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亲身参与,获取到更多。例如,在讲解“图形面积”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要将计算的公式直接地教给学生,而是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找一找、拼一拼、剪一剪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新知转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合作交流、思维活跃、胸有成竹、质疑辩论、互动分享。让学生在新知掌握的过程当中更加自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五)绘制思维导图,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利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加强思维导图的运用,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锻炼和生成。例如,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残缺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一边预习一边填写,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预习,掌握知识逻辑关系。在复习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真正的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调动。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不断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和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基于问题教学、加强情境创设、引导自主探究、借助动手实践、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达到预期当中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洁.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学周刊,2020(21):33-34.
[2]张虎生.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J].学周刊,2020(21):81-82.
[3]魏雪瑞.谈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2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