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构建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王世远
[导读]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而学生产生的新的学习需要,与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式的学习相矛盾,新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专家的研究探讨,发现采取提问等课堂互动的方式会极大的改善课堂学习的效果。本文从数学问题这个角度出发,探究设计更加多元化的数学问题,这对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设计问题;多元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效果的高低备受关注。小学生正是思维活跃度高的阶段,对事物怀抱着好奇的心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准备多种形式的问题,不仅对教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对小学生而言,也能让其发掘数学的乐趣,渐渐的愿意学、主动学,从而有利于发挥想象力和提高思维能力。
        一、游戏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界一直倡导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玩是人的天性,在问题中融入游戏元素,更能够让学生愿意把精力放到数学学习上。尤其是对刚接触数学这门抽象性强的学科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减少小学生对陌生知识的不安感。令人头疼的问题和生动有趣的游戏十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为了让带有游戏元素的问题能尽快被学生的大脑接收到信号,从而快速作出回答,教师可以尝试创新玩游戏的方式。例如:在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时候,以往教师大多是让孩子数木棍或数手指头,都是一样的木棍,很容易让好奇心强的小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要讲求动静结合,建议教师可以进行户外游戏活动,让学生重新打起精神,调动大脑的思维活跃度。比如:班上学生一起捉迷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参与,找找大家藏在哪里,抓住了多少人,藏匿了多少人。大家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为了自己不当找人的人,激发学生快速学会加减法,以便找出所有人。这种游戏式的体验所营造的愉悦氛围既能让学生们主动接收知识,其难忘的经历又能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这比教师多次强调学习重点的方法更加高效。
        二、合作性问题,营造轻松氛围
中国一直以来信奉团结力量大,认为合作创造共赢。这种观点用在教育教学中同样行之有效。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事物相对较少,而数学又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学科,新知识的输入,学生们自己一个人往往很难学会所有知识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难度一旦加大,学生们往往感到迷茫,这种迷茫的情绪是很容易传递的,从而影响课堂教学。因此把合作共赢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与伙伴一起解决问题,这比独自一人闭门造车所收获的知识更多。从小学阶段就培养起学生相互合作的观念,知识盲区也在相互学习中逐渐变为简单易学,对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起到巨大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合作以及合作为什么可以获得成功,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可以将所要提问的问题设计为一个人无法得出全部答案,只有多个人一起思考出来的才是最佳答案。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一章中,让学生们观察一个红色的抽奖箱,问大家能看到几个面,如果站在不同位置,又能看到多少面。教师提问时,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实都只能看到面向自己的那一面,无论怎么回答,都无法给出最准确的答案。单独一个人无法把这个问题答全面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团队,让团队里的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综合大家的想法,给出完整的答案。这种方式中教师起到一个重要的领路人的作用,不仅需要让小学生理解什么才是合作,而且团队成员的分配也要仔细考量,保证学生第一次合作就有很大的成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合作的乐趣。一旦学生享受到了合作带来的成果,就能很好的将之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中。合作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放松和谐,在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课堂学习也能变得更轻松。
        三、启发性问题,促进全面思考
数学其实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为要学好数学,不仅需要将各大知识要点、知识难点攻克,更需要有系统性思维,才能构建起数学学科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从而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数学学科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再是“是不是”“对不对”这类单一、枯燥的问题,而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辨别、判断,以及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带启发性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很多时候告知你正确答案并不能让你有收获的喜悦,答案往往自己去探究才有乐趣。为了让小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魅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多变一点,可以层层递进地启发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不拘束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例如:五年级上册中“包装的学问”一栏,有四盒磁带,现在要把他们装在一起,成为一包,要求学生想出多种打包方法,进一步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出最节省包装纸的方法。这就是启发式问题,每个人脑海中肯定都有自己不同的包装方法,让所需包装纸最少,头脑灵活的学生甚至会想到运用前面所学的方程思想计算出所需包装纸的大小。简便又快捷,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启发式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仅快速联想到课堂知识,还能将其加以运用,使学生的在数学的学习上变得更灵活高效。
        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新课标在数学学科上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涌现了各种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课堂上问题设计的多元化,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教师通过设计游戏性、合作性、启发性的多元化问题,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其数学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建栋.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J].才智,2020(18):61.
[2]路风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70+72.
[3]孟凡英.问题引领深化思维——构建自主开放、思维可见的数学课堂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14):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