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而且学生的思维意识已经初步形成,在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下,高中在德育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高中班级在开展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采取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方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班级;德育管理;创新;对策
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注重社会道德观念的内化,但由于部分教师并未正确认识班级德育管理理论与学生特点有效结合,导致班级德育管理效果差强人意。人是德育管理的主体与动力,科学的德育管理是班级管理的灵魂。高中开展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应当有效选用激励理论进行创新发展,扭转传统的道德灌输式教育模式。激励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朝着预期的目标不断努力,为德育问题解决与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视角。本文简要分析激励理论运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具体策略,希望有效提高班级德育管理水平。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相对模糊,德育往往因为显得过于“高大上”,德育工作者难以开展针对性工作;有时德育甚至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德育的外延过于扩大,而实质内空又过于抽象,这些都给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带来挑战。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生活的变化,德育所面临的环境也较为复杂,如何让德育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德育于学生的生活中,让生活为德育提供鲜活的资料,这才是德育的生命之脉。
(二)德育方式过于陈旧单一
德育方式相当重要,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德育活动的成效。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更多的是靠教育、传授和指导的方式进行,显得过于陈旧,学生很难在接受德育教育后形成真正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当前中学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德育的方式很难创新,学生的习惯性无助显得较为明显,说教式德育教育方式难以让真善美的道德精义浸学生心、润学生魂。
(三)德育定位尚显模湖不清
目前,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受到应试主义的严重干扰,德育也深受影响,德育者的政绩观、成绩观也较为模糊。德育工作者时常将德育作为考试和学习的内容来才教,让学生死记硬背,出“德育成绩”。
?二、有效创新中学德育工作的方略
(一)以正确的德育观树立育人目标
???全国教育教学名师闫学说过,目前中学德育中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我们将德育的终极目标当作现实必达的目标。这是对德育观的一种误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什么样的德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价值取向。因此,道德教育切忌急功近利,正确的德育观要求我们将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放在育人的核心位置。
德育的真正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和主体性,要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教育信仰。人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教师要以人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为基点来设计阶段性目标,分步达成育人目标。道德目标的制定首先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要让学生带着自尊和自信在德育发展的过程中体会认同感、增强获得感。
同时,德育工作者还要将学生个人的道德取向和社会道德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道德成长的道路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实现。
道德的具体内涵十分丰富,但最核心的可以概括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要做社会的守法人和护法人。第二,要遵守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构建起稳固的“道德长城”。第三,要有奉献精神,奉献不是一味的给予,也可以在奉献中得到快乐,体现人生价值,将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才有了自己的灵魂。第四,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仰和有品位的社会公民,这些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道德的目标勾勒了具体的内容。
(二)以良好的德育形式助推学生道德成长
道德的主体是学生,一切德育形式都旨在对德育主体施加某种影响,通过调动德育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让德育在学生心灵里留下成长的烙印。于此,一切德育活动都应有学生的参与、经历、体验。那么,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哪些德育形式可以采纳呢?
1.仪式陶冶法。
仪式在德育教育中很重要,尤其是在重大场合、重要日期、重要意义的时刻,需要以仪式来承载德育内核,让学生心灵在凝固的仪式中耳濡目染。如升旗礼、校园文化周、文明礼貌月,烈火士纪念日等。
2.榜样引领法。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美国时代周刊做过一个调查:童年时,母亲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一个有商贩经历的人回答道:“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苹果被母亲抢走给了别人,那时我就知道,人应该是不择手段的。”一个工程师说道:“小时候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孩子皆抢,母亲止住:“要得到苹果,得先劳动,才能有所得到。”此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榜样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道理皆于此。
3.行为体验法。
行为体验是研究者希望打开道德教育的新世界,新领域,进行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自学创新。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很多,一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事件,积累道德体验,助推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信念。二是实际锻炼。无论从道德认知、情感的角度,还是从道德意志和信仰的的角度,都需要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历练;通过学生会、艺体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的锻炼,学生的主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三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在行为体验中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自我修炼,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卫士,并使之成为人生道德成长的压舱石。
结束语:
? 总而言之,师生关系属于双向关系,班级德育管理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将激励理论运用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能够进一步加强思想与政治的有效引导,并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尚清.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思考探究[J].魅力中国,2017,(38):49.
[2]祁大为,刘存印.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旬,2017,(6):212.
[3]许顺廷.班主任如何做好高中班级德育管理[J].新课程·下旬,2017,(7):219.
[4]肖利娟.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德育功能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