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冉 倩
[导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是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指引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是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指引,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关键节点为参考,通过整合创新,两者及其各组成要素之间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叠加教育效果,共同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略、新体系,以获得整体最佳立德树人育人效应的工作模式。这对于现阶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服务质量,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章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立德树人;协调发展;协同
        1 导言
        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入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导向、协调有力、激励有效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利用高校思想教育资源优势,抓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校园稳定等几项主要任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2.1 网络应用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式。互联网渗透到教育领域,对学校的教育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人手一个手机已经成为了高校的一道风景线。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可以多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比如手机能够给学生提供爆炸式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能够极大的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其次就算学生端正态度看完了每一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里面宽泛并且理论性的叙述,让学生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的感兴趣。所以网络应用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高校学生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发展中国家,想要让国家不断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青壮年的强大推动力,而高校培养的恰好就是这样一部分人才。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与不同的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区域的人,带着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相聚在校园发生着不同的碰撞与融合。全球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希望能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所以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让我国能够与世界高校接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我国的教育方式,缩小我国高校与世界高校的距离。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2.3 学分制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变革
        在过去高校一直使用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的学年制指的是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具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同时也有致命的缺点,课程太多,学生负担重,这种管理模式还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选择服从调剂,或者是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稳健好找工作的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有可能学生本身并不喜欢,但是学习负担重,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途径
        3.1 以坚持德智统一、教管服相结合的思想为核心,做好协同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顶层设计
        进入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强调从以“教”为本到以“育”为本的转变,而要解决现有教育模式中德智分离、知行不一的问题,高校既需要坚持“德智统一,以德为先”,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凝聚高校德育主体力量的合力,又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各方协同的工作设计以及权责明晰的制度建设,推进各项协调工作机制常态化与长效化。


        3.2 以提升学生管理的人才培养功能为重点,打造“平衡性十互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高校立身之本、立根之基在于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求以平衡、互动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促进入才培养的科学发展,在强调主体间性的回归的前提下,为构建平等、尊重、和谐、共享的教育生态提供良好的场域支持。
        3.3 以构建科字管理体系为先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渗透
        学生管理要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构建和谐共生的学生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人才培养的跟踪与服务机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快速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俯身倾听学生内心声音,形成上下衔接,横纵通达的问题解决渠道,创建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一把抓”、“一并管”的新型工作模式;二是需要优化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责任机制,健全协调机制,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在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自然融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形成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携手共进的育人局面;三是在教育管理体系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协调与结合,从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顺应时代发展地创新实践活动、开拓教学领域、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不断提升。
        3.4 以搭建教育管理全新有效平台载体为突破,推进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平台,同时促进了高校教学及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媒体、新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作用做出的重要指示。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与媒介打破了人才培养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侄桔,为学生提供了全开放、立体化、更直观的教学平台、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更加畅通快捷的交流渠道以及更为广谱多元的育人手段强化了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实时性,也为两者的有效协调提供了载体支撑。
        3.5 以协同创新为有效抓手,建立完善管理规范的运行保障机制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敞开思想之门吸纳多元创新理念,筑造工作革新之路,实现育人模式变进,还需要夯实运行基础,完善体系建设的机制保障,以协同创新推动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
        3.5.1推动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协同效应发挥的工作体系
        高校要从整体上推进机制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完善制度结构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将有计划、重统筹、按步骤、相关照的工作运行机制予以落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协调工作的有序、有度、有力实施。要坚持目标一致、全员覆盖、上下结合和立体培养的原则,建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组织机构,制定并明确不同岗位的育人职能与职责。
        3.5.2要创新工作模式,更新思想观念
        使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发展变化。要从师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发现问题的关键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创建管人、管事、管思想的优先目标协同模式。高校要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管理活动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集学生管理员、心理辅导员、生涯规划师等角色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探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化解现实矛盾的思路与方法,改善管理活动质量,实现柔性管理。
        4 结束语
        总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项任务中,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重视思想政治与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积极健康,专业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桦,单胜华.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04).
        [2]杜建勤.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
        [3]李庆瑞,肖卓磊.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耦合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