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节奏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按照传统方式按部就班的进行;而呈现出加速度和跳跃式的发展趋势。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沉重的变迁。
前言:德育;是塑造心灵的教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多年来小学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伴随着市场体制逐步建立和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我们小学德育工作本身的问题。其中;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反德育现象或行为;必须引起小学德育工作者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德育 反道德现象 解决策略
1.反德育相关概述
“反德育”、“反德育现象"、“反德育行为”等概念是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经常使用到的词语,2006年安徽省潜山中学朱小闯老师所著《道德对道德的批判》一文中对“反德育”是这样表述的:“反道德德育是指用不道德或不合乎道德的方法进行德育活动,其结果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反而破坏或误导了学生的价值标准。”闲郑新春老师在《课堂德育从何做起》中这样说:“反德育现象是指德育材料用的不恰当,或者是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对学生的要求不相符,而导致与我们的德育目标相饽的德育现象”。由此可见,“反德育"是指德育结果与德育目标出现相反或悖逆现象,即德育出现了“负效应”。
2.反德育现象有如下特征
2.1负榜样性
“反德育”现象作为德育的负效应和德育的正效应一样,对学生具有生动、直观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只不过,“反德育”现象中的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是不良的示范作用。由于这种示范作用是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往往具有自然直观、学习者身临其境,便于学习和模仿的特点。因此,“反德育”给德育工作造成的危害是直接的、巨大的。
2.2隐蔽性
“反德育”现象主要是在学校日常德育活动和学校生活中产生的,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紧密相连.正是由于“反德育”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反德育”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其影响,因而极易使不良的德育效果习惯化、凝固化,且不宜察觉。
2.3影响的消极性与深刻性
“反德育”对学生不是正面的熏陶和积极的引导,而是与国家和学校主张和宣传的主流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产生了消极的后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反德育"是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正规学校的在校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而大量的“反德育”现象都是在学校或德育工作者的组织下进行;就连学校和教师都可能对“反德育”不能察觉,更何况对于没有更多辨别能力的小学生。
3.小学德育教学现状
在小学的常规教育中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对于学生的行为教育;很多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经常用“维护集体荣誉”这个标准来评判。现在,很多小学为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普遍采用“班级量化管理”的方式;把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和学习行为通过分数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来评价学生行为和班主任工作。这种量化管理方式,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强化学校纪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极易成为一种异化的育人行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卫生良好加10分”、“迟到早退扣5分”,有些学校把各班的班级量化分数情况公然张榜在显要位置;或用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每个班前面班主任的名字赫赫在目。
更有甚者,为了对量化管理执行到底,或为了教育全体同学,学校把上课迟到、破坏学校环境、对老师不礼貌等因“违纪”而扣减班级分数学生姓名公布于众。“积分榜上扣掉的分数会使这种偶然的过失成为学生心灵上一个抹不去的污点;让学生背上精神上的包袱;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很多学生说,积分榜无异于污点榜,每时每刻都心悸于榜上有名。”
“班集体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处在不断成长之中,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特殊的学生主体。学生置于班集体之中,一方面,班集体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精神上的需求,得到关爱,与同伴交流,承担责任,相互合作。另方面,学生通过共同创造自己的集体文化,并接收集体文化的熏陶,逐步实现个性的社会化。”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不正确的集体观致使很多人把集体仅仅看作一种组织,看成管理人的一种工具。把人的行为都和“集体荣誉”挂钩。诚然,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该奉行的道德准则和政治原则;我们从不反对小学加强社会理想教育,更不反对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我们的道德教育却过分用这种政治原则来衡量- 切。用这种致高致远的道德准则来评比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当我们德育工作者用“不关心集体”,“没有集体荣誉感”,“给班集体抹黑"的大帽子来扣到一个不认真值日、上课搞小动作、给同学起外号、乱扔碎纸片等这样的十几岁、甚至几岁孩子的头上的时候;我们能想象孩子的心理感受吗?
4.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4.1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良好的文明行为的养成不易持久。所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仅仅满足于规范学生怎样做是不够的。必须花大力气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做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儿歌的形式训练儿童。教师还可以利用晨会、队会、班会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表现好的儿童发一朵小红花,卫生好的发一朵小红花...学习好的发五角星。这种方式将会很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2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一个好的教育或哲理故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故事代替了空洞的直观的说教使抽象的说理增添形象性内容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不仅爱听,而且易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让小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4.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势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在基础教育实践中;一些小学教师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耐不住清贫经不起金钱的诱感;一些违背职业道德被人所不齿的行为频繁出现。新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在修订,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说要“爱生”;而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恰是一种人文的表现。我们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制度;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考核以及实施各种奖励前的考核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作为重要内容重点考核对师德失范者;在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调离教师岗位坚决取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者的教师资格;重点分析、排查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的现象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家教”问题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设立监督信箱和监督电话,并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公布;专门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情况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建设档案;记录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表彰、奖惩、社会反映情况作为奖励、晋级、晋职、聘任、交流等的重要依据;要把建设一支专家型的班主任队伍放在重要位置。
结语: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师生间融治关系是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为了实现师生心理相容,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多多接触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二是尊重儿童人格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允许儿童畅所欲言;张扬个性;三是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吴锋.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