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尊重学生出发,从民主管理为学生扬长避短,在信服中感化;“心理暗示”的妙用和寓教于“不教之中;在后进生、上进心强、责任心强的学生身上这些方面讲出尊重对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尊重;扬长避短;信服;心理暗示
一、民主管理为学生扬长避短,在信服中感化
教育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上进心强的学生,因为遇到老师的误解、指责,一下子变得萎靡不振。一个缺乏自信的学生,又往往因为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变得充满活力,其中原因不难理解,前者是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后者是教师唤起了学生的自尊感。人们通常喜欢评价某某是“好学生”,某某是“后进生”,其实都是相对而言。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也许又是一个对集体漠不关心的人,有的人学习差了一点,其他方面或许是个人才。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心理学表明后进生的自尊心往往比一般人更强、更敏感。学生犯错误后,最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侮辱自己的人格,这时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拨动他们自尊心的那根筋,使他们在自尊自重自爱的情绪中勇敢地站起来改正错误,学生改错的过程,往往也是分清是非,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生硬的惩罚态度。
记得刚到天连小学时,学校让我做一个比较“出名”的班的班主任,该班学生不仅成绩落后,纪律也十分散漫,有几位全校出名的“野马”,常常把班里弄得乌烟漳气。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我在全班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选出表现最差的几位同学,准备重点帮助。谁知此举不仅毫无成效,反而使局面越来越僵。不仅五位当选者因此对我产生敌对情绪,连一些偶尔得票的同学也十分反感,班里的秩序更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抵触情绪?结论只能是学生的自尊心被损伤了。哀莫大于心死。作为教师,未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是伤害它,无形中扼杀了他们追求上进,显示自我价值的积极性,从而也失去了学生的信任。后来,同是这个班,我让同学们举行一次“行行出状元”的选举活动,结果却大相径庭,当选的十五名“状元”,有长于口才的,有能书善画的,还有体育成绩突出的,他们无不为自己的长处得到认同而欢欣鼓舞,并乐于用自已的长处为班集体增光,文明班评比中,我班获得了板报、体育、清洁卫生三项冠军,班风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民主的另一面是专制,或讲是压。俗语讲“压而不服”,学生在专制的方式下被“管”好了。但他们的内心是不服的,班主任在时毕恭毕敬,班主任不在时秩序不能自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实施民主对话法,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逐步达到心灵的沟通,使学生在信服中自觉改正缺点或不良的习惯。班内一般的后进生都有所接受,甚至“硬骨头”也渐渐感化。以前六1班有个姓庞的学生,他家境富有,但父母没注意管教,逐渐变得无心上学,贪玩好食,目无校纪,学习成绩甚差。为了教育好这个学生,使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一个学期下来,我与他交谈十多次,每次均抱真挚的态度与他交谈,每谈一次,师生的情感获得一次的加深。他终于告诉我,他的父亲是大公司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他的伯父又是镇内一大工厂的主要领导。毕业何愁找不到工作?现今没多少文化当个销售也可赚很多钱养自已,成绩差些也关系不大呀!针对他的糊涂认识,我没有揭他成绩差的短,我反而利用他有小聪明和家庭条件的有利因素,耐心地教育他,要他珍惜和正确对待家庭的条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用自己的才干为家庭和社会作出尽量多的贡献,使生活更有意义。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育,六年级下学期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有所进步。
这一正反的例子说明:“扬长避短”,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反之,只能把学生推向与自己相反作用力的一面。
二、“心理暗示”的妙用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位姑娘爱唱歌,以致夜深人静仍然歌声绕梁。弟弟批评她:“破铜锣一样的声音,吵死人了!”结果姑娘反而唱得更厉害。
父亲发现后,平心静气地对女儿说:“你的歌唱得不错,不过现在不唱比唱更好。”姑媳听到话里有话,很快就停止了。教育家分析说,“父亲”的成功在于他尊重姑娘的情感,用委婉的暗示代替正面的批评,姑娘自然乐于接受。
我也曾有过这么一个体会:有一次,我让班长在教室宣布班的公约,不想到中途被一阵喝倒采的鼓掌声打断了,当时的局面非常尴尬。第二天早读时,我对大家说:“昨天班长宣读公约时,有不少同学中途鼓掌,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现在,希望昨天鼓掌的同学都能举起手来,表示自已认识了错误。”话音刚落了,有两个同学举手,我立即表扬了这两位同学,不过,对没有举手的同学,我也并不简单地马上给予批评,而是平静地对他们说:“我知道,这些同学其实已经知错了,你看,连举手都不好意思了。好吧,只要你们肯改正这种做法,我们既往不咎。”奇怪的是尽管只说了短短的几句话,效果却非常好。事后,不少同学都主动向班长道歉。
也许有人说作为老师,处处忍让岂不软弱可欺?我认为不能那样看。必要的“严厉”固然不能放弃,但我更推崇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我还记得自己从六年级的教学转到教一年级的“小豆丁”时,确实诸多不适应,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心理特点也不同,班里有一个特别爱动的小女孩,别的课老师说她不单止坐不定,有时还不合时宜地唱歌,老师批评不过来,找我求助。我观察了这个女孩子特别“臭美”,喜欢别人赞她漂亮。有一次她上我的课时,又轻声地唱歌,我没有批评她,只是用眼睛扫了她一下,她可能感觉到班主任想要“发飙”了,于是收口了。下课的时候,我走到身边跟她说:“玲玲,你知道你什么时候是最美的吗?就是你不说话,安安静静地听课的时候,那个样子真的很美,老师很喜欢那个时候的你。”后来,那个孩子真的没有在其他课堂上乱唱歌了。
这种方法表面看来“软”了点,实际上是软中带硬,如同打仗,巧妙的退却往往会更有利于反攻,侧面的进攻有时比正面冲突的效果好。心理暗示的最大特点是用平静、和缓、幽默的语言去诱发学生的自尊感,使学生在感受教师崇高的爱的同时,自觉地认识和改正错误。
三、寓教于“不教之中”
一般来说,高年级学生不喜欢那种“你说我听”的单纯灌输,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显示自己当家作主的意识。记得我也曾举行过一次民意测评:“你难以容忍父母的缺点是什么?”结果竟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答是“他们始终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同学中常听到一些学生议论“某某老师真啰嗦”之类的话,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学生对那种“老太婆式”的教师厌倦情绪。这种不看对象,不问效果,不讲方法的做法,其根源还是对学生不够尊重,把教育对象作“小孩”。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不要拉着、推着去学习,要启发而不要代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我担任六(2)班班主任时,曾发生过班长跟副班长为开班会引起争吵的事。一个主张按计划开,一个主张暂停,因为第二天要进行数学考试。我知道,这是责任心和自尊心都极强的一对,跟他们讲大道理没有用。于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说“首先,我肯定你们都是为集体利益着想,你们的愿望是好的,不过你们为这事情吵起来,班里的同学会怎么看,岂不是把事情弄得更糟?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如果你们真正为班集体着想,请你们握握手,至于工作方面,由我处理。”四只手终于紧紧在一记,他们又恢复了友谊。我这样做看起来有点简单,但实际使他们从老师那里感到信任和启迪,两位同学在老师的尊重中会深深感受到:老师跟自己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同的,因而也就乐于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要尊重学生,其方法当然不止上面几种。然而我们已经可以从上面看到“尊重”对提高教育效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作为新一代教师,唯有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点,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不断更新自已的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对我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