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教育还是在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所以教育以德为先,很多教师身兼班主任与学科教师身份,如何找到二者工作的融通点,是至关重要的。我想睿智的老师会做“减法”,即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又能够很好地以德育人。本文立足班队与语文学科整合融通,以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为载体,促使学生在成人成事方面有所进步提高。在长程式活动的设计理念下,让每篇课文、每次活动做学生的成长导师。
关键词:整合、德育、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对待学习如此,而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待工作也应是如此。在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这两项工作并不是完全割裂,包括其他学科,它们无形中间都有一股相似的力量勾连着,这就是德育。良好道德观的塑造,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有机渗透的,意识、态度、习惯,其实都是德育的具体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培养,融于知识的学习中,又反作用于知识学习。
这学期,我立足于将班队与语文学科整合融通,以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为载体,促使学生在成人成事方面有所进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要善于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
今年疫情之下,为了激发学生爱国之心,感知中国力量,结合本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展开了立志爱国的教育。本单元以“高风亮节”为主题,安排了三首“托物言志”诗,李大钊、张思德、老班长的故事。有了课文的叙述,让爱国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情感共鸣后引发的思考,是学生自主自决的过程,自然而更有效。课后我还趁热打铁,在此,布置了学生查阅更多此次疫情之下的英雄故事,进行分享,在此强化了这种立志爱国的教育。
整个学期,我立足每个单元的主题,找到德育切入点,如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美;第七单元“生态环境”,相机渗透节约水源、保护动物的意识。每单元都会设计一次总结展示。
二、课外阅读中拓展德育空间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在防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每学期伊始,各个年级都会制定出本年级的共读书目,每个班级也会针对本班学生的状况,形成本班的共读书目。在我校阅读经典也是尤为关注的。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继承优良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诗经》符合“礼”的规范,可作为当时规范国军和人民的道德范本,文学也就变成了传播道德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学家素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一些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典范,更因为闪耀着高尚的情操而广为流传。我校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小古文》等,还有我校的童声古韵校本教材,每篇经典诗文的背后,都包含其育人价值。
这学期我们有一篇课文为是两则文言文,学生学起来饶有兴味,我就相机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哲理性小古文。
为了将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触及更多学生的内心,我切实开展午间微课,给学生空间来排演小故事,用他们的方式来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这里德育的生长点在于,学生筹备以及展示过程,小队合作,齐心协力,有纷争、有不足、有进步,这才是是真真切切的德育过程。起初大家的表演很糟,揭示的道理也不清不楚,但是多次尝试下来,后面组的展示开始渐入佳境,我想这就是一种成长吧。
三、活动课程践行德育理念
此外,我利用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内容,作为本学期班队与学科整合研究的重点。为何选择口语交际内容,因为此内容贴近实际生活,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合作能力。本学期,我以语文课本练习一的口语交际为主,展开系列活动设计。这次主题是“名族大熔炉”,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我就以此为主题,策划了这期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前期策划、中期筹备、以及活动后期的反思与重建。活动开展下来,我欣喜地发现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德育过程,都是一个生长点。
1、小队建设新发展
整个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将小队建设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一次活动,就是小队发展的一次契机。小队的建设在于小干部的培养和能力的有提升,队员间的分工与配合,小队向上氛围的营造,以及小队成长性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此次活动中,我们按照原有的小队进行策划、筹备。每阶段我都会相机介入小队,进行指导,每阶段都会对小队这一阶段的成果、表现做点评,及今后改进的方向。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次活动中,小队长的能力有所提升,队员间的接纳度更高,小队成员间更为包容,关系更为融洽。例如,我班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在小队成立初期,这个学生被各个小组“拒之门外”,在我的引导下,彩虹小队接纳了这个学生。虽然刚开始,大家都还有些排斥心理,但这名同学也比较珍惜这次机会,对于小队长交付的任务,他也能积极相应。在这次活动中,他也变现地更为积极,看到他们融洽的相处,我倍感欣慰。
2、策划能力有提升
我发现,班级学生在做事时,无条理无计划,经常是想到哪做到哪,一天一个想法。在筹备活动时,也是如此。所以我引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在拟定的策划方案的指引下,有序地开展后面的活动。此次的“民族大熔炉”,每组都制定出了详细的策划方案。从刚开始的草稿到最终的定稿,经过了三次修改,大多数小组都能够制定出职责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策划阶段,晨曦小队在内容完善的基础上,还对策划书进行了个性化设计,体现出了每个小组、每个城市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小队的启发下,或者说带动下,其他小组也尝试进行个性化设计,美化完善。不得不说这一点是我的意外收获,同时我也看到了组际之间积极良好的竞争氛围。
3、头脑风暴爱创新
在小队里面,有一个能力较强的领导者固然重要,但过犹而不及,太过强势的小队领导者,使得其他成员至于决策的边缘,或表现为没有机会发声,或表现为无意愿参与。针对这个情况,我将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入小组决策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方案、决定产生时,都要进行这样一个环节,让所有成员参与其中,不批评不反驳,最后再来整体考虑,选出一个最优质的想法或方案。事实证明,这样实施以后,大多数小组的成员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决策产生的结果也更具创意。最终在班级展示的时候,不论其表演是否到位,其创意绝对是最佳的,获得了来观看家长的一致认可。我也发现,一些小队创意想法的提出者,也并非都是成绩优异的孩子提出,有些在学习上落后的、平时不怎么出众的孩子也能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
我想在班队动作中,活动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成长,每一期活动,都是一个生长点,现有的每一种资源都是德育的素材,可挖掘的空间。这学期,我主要是立足学科与班队的整合开展我的班队工作,我想在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领域也有着无限的德育生长点,这将是我在今后工作中想要去探索的领域。与学生共成长,一起遇见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