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杨胜虎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其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育至关重要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其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育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成长为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旨在学生个人意识觉醒的初期,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使其搭建起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同步健康成长。然而纵观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情感因素,因为普遍呈现出严肃性过强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教育
        随之社会的飞速进步,当代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都变得更为复杂,对于其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也变得更具挑战。道德与法治课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体系中,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残留、大环境重视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教学问题,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成。为了改善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为本创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其较高的道德标准与较强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当前的教学课堂,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原本的作用与优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在生理与心理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导致其心理特征较为明显,常出现青春叛逆情绪,反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就表现为较为抵触的学习情绪,为了对立而对立的负面情绪衍生,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康成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则能较好的转变当前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在其之间搭建平等有效的沟通桥梁,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正向的情绪引导下,对自身的情绪波动进行反思,不仅有利于其保持较为快乐的情绪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更有助于其建立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优化其情感交流的质量,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借助于情感教育的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形成更有温度、更具人性化,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认同更强,有效的削减了科目本身的枯燥性,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深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得以建成。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状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优化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呈现出一定的落后性,整体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引发了多样的学生问题。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以道德素养培育及法律知识普及为主,带有较强的说教性质,且当前的教师队伍有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因此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难以得到有效改变,学生在较为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无法调动,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的建成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入学生的精神内核[1]。

此外,在应试教育残留观念的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课堂上的师生观念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长期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衰退,对于其综合科目的学习都有着较为负面的影响,将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有效建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策略
(一)充分挖掘情感教育素材
        为了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情感教育素材,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一个良好的开始。基于当前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出发,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搜集、筛选、处理可靠的网络信息,结合事实热点等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向学生普及。这种教学素材比之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站在自身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深化教学效果,使学生搭建起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在其引导下有效的约束其社会行为,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如在人教版初中教材《理解权利义务》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上的事实新闻,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若其作为当事人什么时候人身自由不被侵犯、人格尊严不被践踏,而在做出伤害社会公共治安的行为后又会失去哪些权利。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对课本上的法律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在法律意识的指导下约束自身形成,建立高于法律底线的道德准则,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有效拓展情感教育活动
        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若想高效的完成情感教育渗透,应当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通过有效拓展情感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建立起具有现实性的道德法律观念。教师在拓展情感教育活动时,一方面要基于教材出发,明确拓展方向,有效延续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进行深化[2]。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活动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能够有效的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克服其存在的认知偏差,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前社会正向风气的道德法治观念。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教材《生命的思考》一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医院、监狱等地方,使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走向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转变自身观念,以道德与法律约束自身行为,绽放灿烂的生命色彩。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高标准的道德准则及普及法律基本意识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在其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融入情感教育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时,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情感教育素材,有效拓展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为其身心成长提供正向助力。
参考文献:
[1]赵宝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礼仪教育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7.
[2]牟宗兰.浅谈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文理导航,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