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话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探索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方丽英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方式逐步得到了运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方式逐步得到了运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童话化”教学改革能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从童话导入、理解、还原等方面对“童话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童话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引言:作为最受儿童欢迎的文学载体,童话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在人物刻画、情节描述等方面都运用了幻想的表现手法,能够满足儿童身心发育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童话化”教学改革,能够使语文教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因此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
一、基于“童话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童话化”改革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童话化”改革其实就是运用童话手法创作手法进行语言文字反映的内容讲述,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讲,童话为最早接触和学习到的文学形式,其中丰富的幻想和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都能与学生内心的想象契合。而语文教学作为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融入童话式的沟通和解读方法,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帮助教师在学生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顺利搭建沟通桥梁。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常识学习,缺乏对内容人文性的关注。在学生单纯对感兴趣的内容产生求知欲望的情况下,一味灌输抽象重难点知识,将造成语文学习的美感丧失,难以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稳定兴趣。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还应探索“童话化”教学改革途径,以便通过童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顺利传递知识的同时,采取讲故事、演故事、创作故事等各种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二)“童话化”改革的意义
        正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较多的童话作品被纳入到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充分发挥童话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将这些童话当成是载体,教师可以突显教学内容的故事性,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演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求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理解和感受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得到完善发展,难以通过抽象的文本叙述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教师实施“童话化”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具象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在理解其中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认知能力的发展[1]。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发主观能动性,逐步完成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探索作品内涵和想要传递的道德情感,从而得到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童话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学文本的距离,给与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童话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探索
(一)联系生活导入童话
        在实施“童话化”教学时,想要使学生融入教学,获得丰富感受,学会主动思考,教师还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适时导入童话,确保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例如在学习“纸船与风筝”的内容时,故事围绕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开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向学生展示纸船、风筝这两种学生熟悉的事物,在学生纷纷表示想要拥有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拥有纸船和风筝,会在什么情况下愿意送给别人呢?送给谁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提出“送给朋友”,“想要获得朋友原谅”等回答。

在学生把握故事核心后,教师可以导入童话,使学生认识到纸船和风筝可以成为代表美好心愿的事物,帮助人们实现情感交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想要使童话成为学生情感传递途径,确保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完成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挖掘,使学生加强角色情感的感悟,为学生理解和学习文本内容奠定扎实基础。
(二)互动讨论理解童话
        学生在阅读文本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慢慢理解作品内涵,然后通过作品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所以在完成故事导入后,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思考如何理解的问题,而并非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感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文本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结合这一思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故事人物、情节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为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竞赛,运用不同方式进行互动,使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热爱得到激发。采取该种方式,可以将童话故事当成是语文教学的着手点,通过设计多个趣味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逐步理解故事深刻内涵。通过延伸性的思考,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完成重难点知识学习,把握文本背后隐藏的道理,继而得到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三)演绎故事还原童话
        教师以童话为载体开展教学,能够传递的知识有限。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完成故事演绎,使童话得到还原的同时,使学生取得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例如在学习“寒号鸟”的内容时,内容本身拥有较多对话,教师可以角色扮演形式组织学生还原故事。通过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各自完成表演角色的分配,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准备相应的活动道具,完成表演内容、动作的编排。在学生排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提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语音语调有效展现喜鹊的勤劳感和幸福感,从而使角色形象能够得到生动塑造。通过对话表演,学生可以能够体会到两种人物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从角色各自的结局学习好逸恶劳只能得到坏结果的道理,继而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爱玩的天性,教师组织学生完成童话故事的演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促使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识,在产生情感震撼的同时,得到实践能力锻炼,使童话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引导联想创造童话
        采取童话式教学方式,教师还应给与学生充分想象的机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童话创造,在充满幻想的环境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得到语用能力提升。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巨人模样的联想,思考巨人与孩子们如何开展游戏,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故事内容扩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潜力的激发,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并通过知识运用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创作童话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结构的学习,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3]。采取该种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表现空间,实现自我个性展示,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结合想要创作的内容完成相关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也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得到文学素养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实施“童话化”教学是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创新改革探索,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要联系生活适时导入童话,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童话。组织学生演绎故事,并通过联想实现童话创造,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慧婷.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才智,2020(03):29.
[2]罗敏珺.试论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116-117.
[3]郭培炎.童话,撑起儿时一片天——有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19(1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