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现代化——以分级阅读为例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李娜
[导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语文阅读教育迎来了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逐步渗透到教学领域,更是为语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创造了新的条件。阅读作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创新,让传统阅读和信息化阅读得以平衡和融合,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培养阅读兴趣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基于“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观察当前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开展互联网背景下分级阅读优势,分析小学阶段运用互联网开展分级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低年级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分级阅读;小学语文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改革
(一)小学语文阅读改革是时代需求
        阅读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关键[4]。自2000年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阅读对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已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小学阶段,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5]。处于小学时期的儿童读者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还没有形成自我识别和分析思维,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世界的认知。由于儿童不能自主识别哪些书适合自己阅读,在没有合理指引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找到的书太过于复杂或者太过于简单的情况,从而影响到阅读效果。因此,针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适用于他们的读物,这些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然而,当前中国小学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固化了的惯性思维和阅读分级不明导致阅读教学因循守旧、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化严重
        许多教师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进行阅读教学时,仍然表现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状态[6]。虽然他们意识到了小学阅读教学除了基本知识积累和阅读技巧的掌握之外,应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思维的发展。但是,迫于小升初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对高年级的小学生考试成绩的横向和纵向比较,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依旧传统且模式化,采取的阅读教案还是以应试为目标,使得小学阅读教学提高与改革成为一句空话。
2、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单一的问题[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总结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内容,这样看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教学目标适用于任何教学阶段,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导致学生随便阅读,阅读效率很低。
3、小学生阅读缺乏主动思考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关于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过于注重教师评价,忽略了学生互评和自评,这就造成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较差。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同学没有得到课堂参与的真实感与适应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思考性。没有主动思考的阅读教学,效率提升不上来。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抑或是学生主动性方面,教师个人的因循守旧是一方面因素,而缺乏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和没有个性化阅读材料,也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分级阅读
(一)分级阅读的来源和引入
        分级阅读发源于19世纪的美国。1836年,威廉·麦加菲开发了第一套供社会广泛运用的分级阅读标准,著名的“麦加菲读本”在1840到1900年间,销售量超过了1亿3千万册。20世纪20年代,西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级阅读体系,30年代的分级阅读读本才有了确切的分级标准。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新加坡、日本等,都有探索和创新,发展快速。“分级阅读”在美国被称之为:“阅读分级”(Reading Level)、“指导阅读”(Guard Reading)或“年级阅读”(Grade Reading)[8]。上世纪90年代,分级阅读的概念传入台湾、香港,取得良好成效。
(二)分级阅读的发展现状
1、分级阅读在中国的发展简介
        分级阅读对中国大陆儿童以及青少年的阅读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国内教育界、出版界等各方面人士都对分级阅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许多出版机构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桥梁书”、“阶梯阅读”产品,建立了一大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比如2008年的广东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2009年的接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2009年和2010年举办的两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9]。这些分级阅读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各类研讨会的召开,为分级阅读理论与实践的建立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2、分级阅读的理论框架
        分级阅读的理论框架,包括语文阅读分级标准、阅读书目以及评价体系。以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为例,2009年该中心以“什么年级读什么书,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为核心理念,在借鉴美国蓝思分级阅读体系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把1~9年级的儿童分为4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同时研发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围绕儿童课外阅读水平,从阅读数量、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方面提供了评价的标准[10]。2014年4月,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又推出“儿童青少年图书分级研发标准”,并正式上线了少儿分级阅读推荐书目数据库——分级书库。应该说,这些理论框架的搭建,为分级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1]。
(三)“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分级阅读的必要性
        “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分级阅读的根本宗旨,也符合儿童阅读的实际规律。合理地对阅读进行分级指导,对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与习惯有着其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胡萍认为,将合适的书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到儿童手中,让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让不会阅读的孩子学会阅读,让阅读有困难的孩子跨越阅读障碍,这才是分级阅读的意义所在[12]。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语文阅读方式也势必要改革创新。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指出2017年我国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为59.7%,手机阅读接触率为71.0%,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为14.3%,Pad(平板电脑)阅读接触率为12.8%,超过六成(63.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13]。

这些数据显示出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越来越熟悉这种开放性的阅读形式。相比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分级阅读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时代阅读资源空前丰富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全世界的信息互相共享,资源空前丰富,犹如一个多维度的图书馆,可以提供多方面的阅读材料,为实行分级阅读提供数据资源支撑。以“一起阅读平台”为例,上面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需要提供大量阅读材料,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读本,书籍的分级甚至能细化到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上。
2、互联网拥有开放的阅读环境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分级阅读可以打破时空与地域限制,教师和家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一起参与阅读讨论,改变了传统阅读的单向性;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平台里的大数据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取向,向学生定向推送相关阅读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4]。
3、互联网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让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应运而生的各种类型的阅读微课、网络课程和阅读平台为学生构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强大支撑,学生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获得当前最新的教育资源,为落实分级阅读建立扎实的根基。学生在网络上以主体形式出现,个性化也带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传统阅读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让阅读不仅根据年龄分级,还因应个人兴趣与水平而细化,达到分级阅读的真正目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分级阅读的教育策略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编阅读材料
        分级阅读的目标是为少年儿童提供最合适的文本。根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合适的文本是指在阅读中读者能够认识10个单词中的9个,并克服较小困难而理解文意,这个文本是适合儿童阅读水平的。比照这个标准,更容易的文本被定义为独立认知型,更难的文本则被定义为挫败认知型。太容易的文本会让儿童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而挫败认知型文本是不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15]。所有学生都应当得到适合自己认知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根据难度不同而设置的分级阅读材料能够提供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校在对图书馆和不同年级的班级投放书籍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网络上借助统计分析和专业软件,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进行统计,找准不同年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和指向,更有针对性地在图书馆以及班级图书角放置书籍。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学生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16]互联网下的大数据时代,正好为这种培育个性化真人的理念提供了便捷清晰的渠道,有助于学校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二)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分级阅读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学校要利用好这一心理特征,运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来满足学生进行阅读激趣。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举例来说,学生对网络阅读这一新型阅读模式颇感兴趣,因此教师每学期都会在某一软件平台上开展分级阅读,并设定闯关活动。只要有电子设备,学生便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以及读后闯关练习。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可以用平板或者电脑在平台上登陆自己的账号进行即时的阅读分享,还可以在相应的版块记录摘抄优美词句,共享阅读的快乐。学生在读一本书后,还可以通过该平台的闯关活动来评估自己的阅读质量,网站会根据分数进行阅读光荣榜排名。由于软件平台可以设计许多色彩斑斓的操作界面,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分级阅读带给孩子新鲜丰富的阅读体验,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使孩子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提升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利用移动课堂传授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移动课堂的推广,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更是小学语文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和变革,是小学语文分级阅读的强力支持。教师传授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并丰富自身的阅读方式。
        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建立起“移动课堂”—阅读微课。相比起传统的阅读大课,阅读微课为小学语文分级阅读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新途径。学校可以采用的阅读微课教学向学生突出讲授某个阅读要点或技巧,并将制作好的阅读微课分类整理上传到网站,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分层教学。这种方式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学习感受,避免传统阅读大课中为了兼顾所有学生而采用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把分级阅读的标准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语文教育的革新是大势所趋。学生的阅读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传统教育时代,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就是教师面对大量学生无法精确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在互联网中再也不是原来课堂上的被动接收者了,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自主学会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开展分级阅读的根本目的。然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师的作用,除了引导学生畅游网络世界之外,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冲击和影响,也应加强监管和防范。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开展分级阅读活动,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去感受阅读之美,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的最便捷途径,是教育者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 (05): 5-9.
[2]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4]黄云姬.我国儿童阅读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5(06):91-9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陈武.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解决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54-55.
[7]吕书平.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个性化阅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7):121.
[8]李丽.分级阅读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探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2): 121-128.
[9]王泉根.分级阅读的四项基本原则[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8-9.
[10]王静,李桂华.我国青少年阅读倾向研究综述及其展望[J].图书馆,2012(4):52-55.
[11]漆秋香.国内分级阅读现状及发展对策[J].出版广角,2015(04):11-13.
[12]尚延亮.“互联网+”时代小学阅读教学的变革与实践[J].江西教育,2016,(7):39-40.
[1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中国出版.2018(9)4.
[14]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图书评论,2009,(09):101-105.
[15]余乃全.陶行知“因材施教”方法微探[J].考试,2015,(15):55.
[16]何慧霞.运用网络媒体构筑阅读乐园[J].小学教育,2015,(11):14.

作者简介:
李娜(1993.9—),女,大同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民族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