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策略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任木茜
[导读] 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中依然有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的例子
        幼儿园语言教学实践中依然有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的例子,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儿童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
        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教学形式上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的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条件。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见识,开阔幼儿视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也尤为重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亲近自然,感受生活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生活发生联系。他们主要凭借直觉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其思维具有鲜明的具体形象性,即其思维的全过程并不是依赖于理性材料,而是凭借生动的形象,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观察、感受,在观察、了解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感知、记忆事物形态、特征,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给予表达。另外,教师应对事物进行描述、介绍,启发幼儿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意见,进行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在游戏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
幼儿语言的发展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由于幼儿受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所限,不可能去体验所有的生活,加之其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能力差等特点,认识活动往往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游戏的自主性、多变性以及各种道具的使用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添乐趣,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用语言交往,借助游戏,也可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效果、认识活动的成果,这就告诉我们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幼儿能灵活地模仿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
1.运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启发幼儿的联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幼儿获取语言的重要途径。一首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诗歌、一个动听的故事,都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这样不但能给幼儿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引发他们的联想,启迪他们的智慧。
2.通过阅读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早期阅读中,幼儿常常被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所吸引,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并对文字符号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点拨,不仅能让幼儿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还能理解图画的内容,并能用口语讲出画面的内容,这对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有利。
3.教师设计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幼儿的联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启发幼儿朝不同方向思考,而不只局限于所感知的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幼儿表达的愿望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难以理解的教材,使用多媒体手段能增强幼儿看、听、说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知道,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他们常被新奇、强烈、活动多变的事物所吸引,对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能聚精会神地关注。而多媒体教学活动能突破时空限制,把图形、动画、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没有实践中的反馈刺激,就不能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所以语言的实践要靠听、说、读的反复练习,只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掌握语言,逐步熟练,融会贯通。
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丰富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断的开阔幼儿的思路,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造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事物有好奇心。
第二,求知欲强。
第三,有丰富的想象力。
第四,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
(二)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
(三)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长期以来,上课和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相对来说,幼儿自发的个别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
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
(一)发散性思维创新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开发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二)直觉思维创新训练。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很多的心理学家认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也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应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形式,鼓励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