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应该是有生命和温度的,因为研究教材的过程就是研究学生的过程,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所以,为了感受教材的温度,并赋予教材以生命,我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花了很多心血,费了不少心思。《教师教学用书》是对教材的补充与说明,是对教材进一步的诠释,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指南,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教师教学用书》以新课标为依据,现行教科书为参照,提供基本课本内容演绎,较好的体现了每个知识点教学的实施,体现了每个知识点的效果评价。不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底线,而且为教师监控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是教师们备课时坚实的后盾。
下面,我分享一下,作为备课组长与同事们一起备课时,如何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来处理一些教学上的问题,以及例谈如何利用《教师教学用书》备课。
一.利用《教师教学用书》研究教学目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案例一: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2页例7“工程问题”的学习: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备课时,有老师提出,课本里的教学过程过于复杂,之前的这些铺垫教学都是多余的,不如直接引导学生假设长度是单位“1”,又快捷,学生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又好。
我们进一步认真的研读了《教师教学用书》,当中的意图令我们豁然开朗。在小学1到5年级学生遇到的数学信息,也许会有多余条件,但遇到缺条件的而用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用假设验证法解决的却未真正地系统地学习。人教版第42页例7“工程问题”的学习,就能弥补这一块内容的缺陷。学生通过假设不同的总长度,亲自发现总长度不同,算出的总天数都是相同的,引导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中什么东西是变了?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学生亲自经历这一从具体数量逐步抽象过程,让学生猜想,尝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励学生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构建与体会模型思路,培养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变中之不变”的数学模型,并把这一模型应用与其他的情境中。因此,我们教学时必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能只顾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结果。
同时,,我们也反思了,在之后的教学中,在分析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要理解到教什么要比怎样教更重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尝试解决,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比给予现成的结论有价值,更好地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利用《教师教学用书》研究教学大纲,把握学生的掌握要求。
教学案例二: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2页例7“工程问题”的学习。
备课时,也有老师提出,因为在这部分内容里,类似课外奥数的工程问题的解决问题很多,是否需要挖深拓展?教学大纲该把握到啥程度?
为此,我们又一起研究学习了《教师教学用书》。书里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和以前特意编排的“工程问题”有所不同。因此,教学时要注意避免在“工程问题”上不断变式,不断挖深,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例题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形成发现、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性能力。
所以,我们利用《教师教学用书》理解了该内容的教学大纲,把握了学生的掌握要求。
三.利用《教师教学用书》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案例三: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例1 到例5.内容如下:
备课时,有老师提出,这个解方程的过程不需要用等式的性质的方法那么麻烦,可以只利用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这个老师坚持,试着用看看效果怎么样。结果,她班学生的作业显示,学生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错漏百出。她很疑惑,难道她这个班的学生很笨,接受能力差?我们几个老师再次一起备课反思,翻阅了《教师教学用书》。我们都发现,原来只有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才学习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关系,在后面的几年的学习中根本没有再进一步有关应用的学习。这时,她才明白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什么差?
过去,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是加减法运算的关系或乘除法运算的关系。这实际上还是用算术法的思路求未知数,只适合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后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这就会阻碍了学生的掌握效果。所以,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简易方程是为了避免“同一个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生数学的衔接,降低学数学的难度,提高数学可持续的发展。
反思完后,同事赶紧做了补救工作,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方法来解决简易方程确实效果较好。
所以,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研究一下每个知识点学生之前都学了些什么,都掌握都什么程度?在该节课里,我应该采取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教师教学用书》为我们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教师教学用书》研究教材编排,调整学生的学习结构。
教学案例四: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备课时,有老师提出,教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之后,可以接着教学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然后教学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样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更强,效果会更好。
我们翻阅了《教师教学用书》,研究了教材编排,发现确实是可以调整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因为《教师教学用书》反复强调提倡“用教材,而不是只教教材”。所以,我们应充分研读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意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序,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学习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用书》是我们教学的指明灯和导师,当心中有疑问和困难时,我们总会拿出它来分析来学习,是我们备课与教研的有力的保证与依据。我们今后也会多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做到“备课之源,教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