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背景,以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为任务目标,分析了高校研究生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义,针对全国和辽宁省两级高校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和企业选才用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 联合培养 东北振兴
一、引言
在国家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下,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对象,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既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也是当前经济界的热门话题。辽宁省工业企业众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为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实效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现状及意义
2.1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产学合作教育理念最早出自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了《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国外专家和学者对联合培养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国际化合作实践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联合培养模式。
国内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的关注程度逐年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模式之一。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到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生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也愈见丰富,高兴武[2]通过对北京市12个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北京市国内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成就、经验和问题,并在分析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孔凡文[3]对影响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外因素及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借鉴。陈栋[4]根据山东省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并就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形式及特点进行了总结。
2.2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义
1. 对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首先,通过聘任企业富有经验的兼职导师,可以使高校师资队伍更加丰富;其次,高校可以与优质企业共享教育、实践资源,企业为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联合培养的实践环节对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较强的推进作用。
2. 对企业:为企业开辟用人渠道。首先,与高校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为企业选人用人开辟了一条捷径。
3. 对地方:为地方留住人才。联合培养单位通常是高校所在省份的企业,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高校和研究生之间逐步加深了了解和信任,在企业招聘时会优先考虑在其实习的企业就业,增加了省内就业率,可以有效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4. 对学生: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通过联合培养模式的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校企联合培养发展现状
在全国,自 2001 年全国第一个“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江苏建立以来[5],国内高校积极展开横向联合,与政府、企业建立多向联系,共建的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越来越多。
重庆大学于2003年5月成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6],创建了7个开放性创新实验室,构建了研究生自主管理的独特管理模式,实行“五步骤”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浙江大学等也建设了研究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实效。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龙头省份辽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2014年起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支持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2016年辽宁省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省份,成为继沪、苏、粤之后,全国第四个试点省份。截止到2017年,省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沈阳建筑大学已经有辽宁建筑设计研究院、辽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18个省级联合培养项目,年培养研究生400多人;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也开展了博士联合培养,全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年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约9200人。各高校还根据自身学科和专业发展情况建设了大量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省级示范基地的补充及后备力量。
3.2存在问题
1.共性问题
政府配套出台的政策文件和指导不够,导致一些基地疏于管理,实效性不强;由于高校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双方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合作动力不足;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层次不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式趋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环节的培养侧重性不明显;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由于校外导师业务繁忙,对研究生的指导有限,双导师制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关系稳定性不强。
2.辽宁省突出问题
基地建设发展速度过快,但质量和管理跟不上,资金保障不充分;联合培养基地的设立往往侧重于特定学科,发展不均衡;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结合不够,对东北经济振兴贡献不足;地方性高校仅与省内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关系,缺乏跨地区及跨国合作,视野不够开阔。
四、辽宁省联合培养基地发展建议
1.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在制度和资金方面为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供支持,形成有效的循环机制。
2.高校要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着力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结合省内优势工业企业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将联合培养基地办出特色。
3.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科学化管理运作,完善联合培养的激励制度,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加强校企沟通联系,在项目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营造双方共赢的格局。
五、结语
研究生专业学位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辽宁省联合培养与全国发展趋势相近,具有较大潜力。但由于校企沟通不畅、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应该继续加强监督管理,提出适用于地方建设的基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105.
[2] 高兴武,胡涌,赛江涛,常新华,刘翠琼.北京市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4-10.
[3] 孔凡文,于淼,周秀丽.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动力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1):30-31.
[4] 陈栋,孙英杰,孙好芬,徐爱玲,张峰.基于“双一流”建设的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9(04):37-38.
[5] 王勇.基于需求导向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5):55-60.
[6] 程智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