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批评教育艺术化 ——批评教育的转型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何佩莹
[导读] 教育是在以人为直接对象,对人身心产生影响,
        【摘要】教育是在以人为直接对象,对人身心产生影响,是以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文章从作者的教学经历出发,分析在教育活动进行时受教者与施教者的关系,从批评教育入手。笔者通过对比传统批评教育,作者提出了多形式表达批评意义,即将批评教育艺术化的观点。
【关键词】批评教育 转变方式 艺术化
       
        批评教育,主要是用于指出错误、训诫过失、要求改正等等的方法,使被教育者遵从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便是教育:培养学生美好品德,使其知道何为人性至善,因此,教师又被美称为“铸魂师”。在铸造的过程中,敲打、锤炼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批评教育便呼之欲出。
一、批评教育产生的差异效果——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动,规矩意识不强。我接手任教的班级两年以来,两次不同的批评教育学生经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让我有所思。
        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不小心睡着了,“李小明!你给我站起来!”我把课本往讲台上一摔,大声呵斥正在玩文具的学生。学生条件反射般从椅子上跳起来。“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上课就在玩!”我大声呵斥道。学生一脸纳闷地看着我,似乎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生气。“老师,我……那个……因为前一天……”学生支支吾吾地解释道。“够了!”我打断,“你现在给我坐下!这课你也不用听了!写一封检讨!”全班鸦雀无声,学生沉默地坐下后,班上更加安静。但这名学生之后每节课仍然有同样的违纪表现,不接受我对他的批评教育。
        同样是这个学生,在又一次课上,我再次看到他在玩文具,我悄悄走到他身旁,凑到他耳边,“好玩吗?”学生吓了一跳,赶紧把文具收好并认真听课。课后,我找学生单独谈话,了解原因,并说明白道理,不再用以前大声呵斥他的方法,和他建立一个上课认真听讲的约定,从此,该生和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此后的语文课上,学生总能认真听讲,很少再玩文具了。
        同样是批评教育,一段是极为严厉的教育方式,另一段是用爱心细心的教育方式,却产生了两种不同教育效果。用爱心呵护的方式对学生教育,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她看到希望,得到自信。
二、教师选择的批评方式
        批评是建立在权威和责任基础上的教育行为,是教育的具体展现形式。然而有了教育意识的批评,未必就是教育学的批评。教育学的批评即是在教育意识支配下的机智的教育行为。
        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学生犯错的时候你去批评,不能用普通音量,没力度。应该大声呵斥,这样在他们心里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以后都不敢了。”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假如我们的社会需要(融入特定群体)得到合理满足,我们就会上升到尊重需要的层次——自尊他尊。这时我们会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值得别人尊重,从而更多地肯定自己和满意自己[]。我们不难得出,面对不同学生,我们教育的标准与手段就不该是相同的,而是应该依先秦教育家孔子所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面对不同的学生,批评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要想达到理想教育的效果,就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抓住恰当教育时机并注重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三、如何进行艺术化批评教育
        教师在施行批评教育的同时,既要达到指出错误的目的,教导学生改正错误,又要注意其形式、效果。如何在批评教育中不打击学生自信心,有艺术地进行教育,我将其归结为下述三点:
1.尊重人格,不要高高在上。
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成效,教育者应以一种模范行为引领学生接受教育。

教育者要承认自己不是完人,这并非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自己不断完善。批评是教师针对学生犯错误的行为进行教育,高明的批评应建立在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基础上,让批评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学生的方式,成为一种积极的沟通信号。
2.心平气和讲道理,不要大声呵斥。
很多教师在面对犯错的学生时,动辄拍桌子、摔椅子,不分青红皂白先来一顿骂。教师的这种情绪失控的行为会引起学生两种反应:学生要么唯唯诺诺接受批评;要么不予理睬,甚至犟嘴挑衅。不管表现出什么,其结果都是拉远了师生距离,将本应亦师亦友的关系扭曲成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关系,难免事倍功半。反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则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教导,教育效果也因此显著提高。
3.敏感体会情绪,不要言过其实。
作为成长阶段期的孩子,他们大多害怕甚至抗拒批评的语言“重”。当他们说批评的语言“重”时,表明批评是可以跨越主体间的界限,触及心灵,造成打击或伤害。教师的一些无意间流露的情感带有负面情绪,能轻易地将已经油尽灯枯的学生打击得不堪再起,从而葬送了他们的未来。学生们往往比老师更为敏感,他们能从老师的只言片语里读出老师言语中的态度、关爱,而这会影响教育成果。
        四、艺术化批评教育种类
1.暗示性批评。
暗示性,即是寓批评于某种动作或意味深长的话语之中,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深思、自责。这种方法特别适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据说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小孩在折树苗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 爷爷在听什么呢?”他说:“是小树苗哭泣了。”孩子们很惊讶,“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他们说要快快长大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请你们不要损害他们。”孩子们听了不觉脸红了。我们说孙敬修懂得孩子的心,未出一句责备之言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2.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即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或是形象的比喻粉饰批评,缓解批评的紧张情绪,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交流。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往往比严苛的批评更有效果,这样的方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犹如春风般打开学生思维之窗,受到绝佳成效。
3.迂回式批评。
同样的意思,表达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批评学生的话可以说得更亲切些,这样,学生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批评。譬如,当老师发现学生写字不好看时,有些老师会当众说:你怎么搞的,讲了多少次了,字还写这么难看。老师讲得没错,但用这样的语气指责学生,会使学生感到难堪焦急,更写不好字。可如果改成:如果你把字写得像你人一样漂亮,那该多好!这样,学生不仅接受了老师的批评,还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也激发了写好字的信心。    
五、总结
        艺术性批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欲擒故纵、冷处理再批评、角色互换……要让批评教育有所成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教育者在给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应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受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与支持,使学生充满自信地自由的发展,并适时给予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才是更贴近社会,也是更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林.心理学[M].广东: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10.
[2]董嫒燕.让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批评[A].科教文汇,2010.
[3]杨东雄.世界著名教育大师教子智慧经典[M].台湾:台海出版社,2011.
[4]王会华.批评学生“四要”“四不要”[D].山东:青年艺师.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