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是由学习成绩反映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学生。学困生的形成,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成。非智力因素则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下面依据自己所做学困生心里调查和教育教学经验,对学困生心理特征进行大致分析。
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学困生,心理特征:自卑、胆小,惧怕学习,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因学科自身特点,孩子对学科的敏感性低,学不懂,客观的出现对学科的选择,如:能学懂语文,学不懂数学。
第二种,孩子反应慢,尽管课后有成人指导帮助,但成绩始终不见提高,孩子学习吃力,没有成就感,按部就班,成绩原地踏步。
第三种,学生在学习中受挫,导致缺乏自信心,变得自卑、胆小。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学习时会将注意力转移,从“思考问题”转移至“留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想办法掩饰自己的不足”,如:“自己没听懂,不会做题,会不会被别人发现?”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敏感,会进入两种状态:一、越来越抵触学习;二、越来越恐惧学习。
学生不自信、胆小,学习中存在一堆问题,不知该从哪个问题着手解决,需要请教别人,又不知从何问起,或者不敢问,担心同学嘲笑,担心老师批评,怕身边的人说自己“笨”!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求学想法就不了了之。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不敢开口请教,越来越自卑胆小,逐渐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心理特征需要一线教师特别关注,根据长期观察交流和实践经验,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总结一下教育对策。
首先,转化学生的思想,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至关重要。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尤为重要了,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以外部动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角色,对学困生外部学习动机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和真心实意的爱,才能使他们有思想转变,才能促使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指正,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并自发地寻求进步。
教师要塑造自身的魅力。规范自己,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中起表率作用。
教育根植于“爱”。“爱”,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灯塔,指引着教师前行的方向。爱,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并不是大事当头才能体现关爱,教师给学生的是最朴素的爱。
这朴素的爱恰恰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心实意,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彼此有心灵上的共鸣。教师心中有“爱”,对学生才有关注、尊重、信任、包容、鼓励……在爱的氛围中,学困生更容易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成为身心健康的花儿少年,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绽放。
我们的教育,时时处处都是在教育学生,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地位的不平等,逐渐厌烦那整日高高在上喜欢批评人的教师,抵触情绪油然而生,师生逐渐成为对立面,于是教育开始低效。尊重并接受学生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理性对待,摒弃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的标准,为学困生量身定制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再是遥不可及,学困生可以逐渐逃离长期受挫的阴影,缺失的自信心也会一步步重拾起来。正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帮孩子重拾自信心。学习成绩优异值得表扬,同样,诚实,善良,热于助人,画画好,唱歌好听,跑步快,做手工心灵手巧,等等,都值得教师发现并表扬,更能拉近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学会安静的倾听,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学生就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更加主动客观。要提醒学生,而不要强制学生。若以命令的口气,强制别人做一件事时,往往被强制者的第一反应都是:反抗!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会激发矛盾;若提醒别人做一件事时,被提醒者心里会有暗示,自然的去做被提醒的这件事。耐心提醒一次,两次,三次,学生仍未改变,此时,再严厉苛责,指出问题,他在前几次印象深刻的提醒经历后,会欣然接受批评,并积极改进。
师生建立信任。师生之间的信任,是一种教育能量,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切记“在信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可能会影响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所以,这就提醒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做不到的事情不承诺,向学生解释清楚;承诺的事情必定要做到,不找任何借口。学困生一旦信任了教师,这种信任便深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它会激发学生追求“被信任”的愿望。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也就掌握了一些保持师生之间信任关系的方法。因此,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问题,就需要细致计划。摘录出学困生可以承担的问题,适时进行分配,组长管理监督,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参与,再根据知识结构的有效调整,逐渐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课后,学困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和效果不尽人意。排除学困生家庭影响因素,教师要做到将学校教学延续到家庭学习中,将学困生的家庭作业进行合理化安排。根据知识结构的不同,帮学困生设定分层作业,即基础性练习、巩固深化性练习、提高性练习。
全员性质的作业,提出特殊要求:难度大的根据自身情况,可暂时不做;但必做题,一定要认认真真完成。
综上所述,教师自身努力对学困生的相应教育对策,即:对所有学困生,都要以教师朴素的爱做为转化思想的重要工具,这也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这样的前提,除了时间的期限,学困生知识结构的转化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要减少家庭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强求。但是,在教师对自身的要求和努力下,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中,不能保证转化所有的学困生,但能保证使所有的学困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