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千篇而后知“律”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高效阅读法浅谈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符 晓 青
[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将课内阅读方法辐射到对课外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将课内阅读方法辐射到对课外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同时又能兼顾保证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教师面对的一项新的挑战,本文试从高效阅读方面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操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对比 高效 方法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具体要求体现出温儒敏先生提出的“1+X”阅读理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贴合学生实际,找寻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课文作为“1”,根据阅读方法的培养来实现学生“+X”的能力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在阅读中逐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加强。
        笔者将通过课文和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两篇现代文的对比,具体谈谈从“千篇”中概括出“一律”来指导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实践的做法。
         一、审标题,明内容
        在教材的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首要的步骤是分析文章标题,不同文体的文章,标题各具特点。小说《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文艺评论《说“木叶”》,科学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文本体裁不同,题材不同,但首先分析标题,总能获得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提示:“祝福”表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装在套子里的人”用形象化的语言概括了人物的特点;“荷塘月色”是对文章景物和意境的高度概括;“故都的秋”“说木叶”是点明描写对象;“中国建筑的特征”则是概括文章内容。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一般论述类阅读《“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先根据文章出处标题明确文章内容是“被遗忘权”,并且应该突出一个“争”字;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卷现代文阅读《窗子以外》,可根据标题确定“窗子之外”的景物或人应是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而作者的文章内容也就集中在关于这些对象的感受上。
         二、理结构,抓关键
        在进入对文章的阅读时,不妨先进行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判断文章的重心所在。具体的做法便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快速判断每段的关键句,通过关键句的串联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从而快速梳理文章结构。一般而言,除小说外,现代文基本是一段一中心,几段一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有层次关系,或递进或并列或总分,快速阅读就是最终实现对作者行文逻辑的把握。如《荷塘月色》可以根据作者在每一段透露的“游踪”把握到作者是以“离家——小路到荷塘——荷塘赏景——归家”的思路来组织文章的。小说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在于,小说的段落因作者表达的需要,对话会以段落的形式出现,但这也不影响快速阅读把握情节,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便可根据情节发展梳理为“别里科夫其人——别里科夫的婚姻——别里科夫之死”三个部分。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文根据每段开头句“所谓‘被遗忘权’,即……”“首先”“其次”“最后”可作出文章是总分结构的判断。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被遗忘权”的定义和争取“被遗忘权”三个理由。标题中的“大数据时代”是问题讨论的背景;“数字化记忆”是“被遗忘权”执行的对象;“隐私边界”是“被遗忘权”的执行理由。
        《窗子以外》一文也可根据每段的关键词句来梳理出结构:“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窗子以外”——“和你总隔个窗子”——“走了走了”——“无形的窗子”——“说接触、认识,那是罪过”。

串联起文章思路,就大致对文章所谓的“窗子以外”有所理解,这不就是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最后的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慨叹一样吗?
        三、剖细节,辨异同
        作者思路梳理明晰之后,可以对段落中的细节进行细致分析,这个阶段可根据文体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目标,小说可分析人物形象、环境特点,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分析几次风雪的环境描写或林冲离开草料场的动作、心理描写;写景抒情散文可分析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如《故都的秋》可分析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不同特点对比和作者思乡心切情感表达上的关系;实用类文本可分析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如《说“木叶”》可分析文中从不同角度对木叶艺术特征的解读。对于这些方面的剖析解读可以解决一些常见鉴赏题中的大部分问题。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文则可进行对三道选择题题干的分析,题枝和原文的对比。三道题分别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原文论证和文章思路的能力、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在通过前两个步骤对文章有全局把握,能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依靠逻辑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仔细分析推理和比对选项与文本,就能找准正确选项。
         四、析旨意,通情感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旨意,在之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如《祝福》的主题就在对祥林嫂苦难一生的情节梳理中探寻其悲剧人生的根源,《荷塘月色》的感情就是景物描写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说“木叶”》的旨意就在以“木叶”一词在传统诗词中的使用探讨词语暗示性带来的文学联想意。
        《窗子以外》中“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一句话,揭示了林徽因对于自己“旁观者”的身份认知,而“永远”、“全”这些字,亦让整篇文从开始就带上了悲观色彩。作者用有形和无形的“窗子”象征着人生中的束缚和限制,这些各式各样的“窗子”隔离了现实中的“我”“你”“他”与外部世界的精彩,也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人对理想的追求。领会到了这些,该文的理解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除此之外,再让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如能提高阅读效率的批注式阅读方法,基本的现代文文体特征和艺术手法等,阅读鉴赏就更加简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应试答题水平都会得到充分的加强。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的归宿,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首先,阅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通过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实践的积累,学生自然会有所收获。
        通过抓住文本“这一个”的典型性,实现现代文阅读“千篇一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目标达成,通过四个基本步骤:审标题——理结构——剖细节——析旨意,基本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初步解读。从效率而言,这种方法能够节省不少阅读时间,但就理解而言,这种“千篇一律”只是较浅层次的解读,出于对现代文阅读材料“共性”的把握,只能在课堂教学和应试答题方面提供方法性的指导,至于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鉴赏而言,还是有些急功近利。真正的阅读还是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用心体会、揣摩、感受,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作为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又要培养学生的应试答题能。鉴赏和应试两者并非不能兼得,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区分方法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那么,“千篇一律”的方法,也能最终让鉴赏和应试“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杨伟.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8(3):4-9
        [2]张迪.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29):245
        [3]庄凤高中语文“智慧阅读”教学策略思考[J]江苏教育2017(12):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