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将核心素养作为关键点,希望可以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备关键能力的人才,由此掀起了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在正确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集合自身尝试和探索,在案例情境中探索如何将核心素养贯穿到初中语文课堂中去的问题,认为,继而进入到理想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格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标依照新课标的诉求,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整,由此使得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轮廓朝着更加清晰的方向发展,要注重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语言审美和创造的状态,要确保学生进入到语言文化认同和理解中去。据此,更要探索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中去的技巧。
一、强调知识教学,培育语言语用素养
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项系统化的工程,而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语言语用素养的锻炼就是这项系统的“一砖一瓦”。如果初中生连基本的语言词汇量都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语言语用能力很差的话,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空中楼阁”。比如在“安塞腰鼓”文本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主题是打腰鼓,试着对于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在此基础上展开仿写训练,自己选择熟悉的生活场景,选择对应场景的特点,然后仿照自己选择的片段来进行仿写训练。于是学生在这样的仿写训练中开始懂得,排比语句可以塑造对应的强势氛围,起到烘托氛围的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强调文本主题的作用,在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可以使得描述朝着更加附有想象力的方向发展。学生自我领悟,自我反思,然后调动自己的语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语言语用素养的锻炼,这将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调。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我们强调的基础知识教学,是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鉴赏,而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死记硬背,这样的模式会丧失能效感和成就感,是不利于语言语用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去摒弃这种做法。
二、构建探究氛围,实现探究能力培育
在实现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锻炼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育和锻炼,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懂得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思考探究的状态,强调问题的引导,发挥组织探究的效能,继而驱动探究素质的不断发展。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文本学习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去进行探究性活动,文章中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比较多,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阅读,然后寻找这样手法的地方,并且试着对于这样的语句进行鉴赏,思考其使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互之后,派遣对应的小组代表来进行讲述,在各个小组讲述之后会出现对应的分歧,此时可以围绕这样的分歧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建立对应的竞争探究的格局,由此使得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初中生探究能力会得到锻炼,这将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样可以使得集体荣誉感得到培育,这也是有利于学生探究素质锻炼的。
三、渗透情感元素,构建人文教育环境
以“我爱这土地”文本学习为例,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来展开。首先,在学生没有去阅读诗歌之前,鼓励学生先对于诗歌的题目进行猜测性鉴赏,题目中的土地一定是有所指的,这可能是作者情感倾诉的重要对象,也可能是作者需要赞扬的对象。这样的猜测性活动,可以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一个“爱”字斩钉截铁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没有半点儿含糊,表现出爱得坚定。接着,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代表了什么?“土地”代表的是自己的祖国,“黎明”代表的是希望,“风”代表的是困难,接着引导学生去梳理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对于诗歌的主题有着清晰的了解:塑造的是一个对于祖国无限热爱,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在困苦中不断流血流汗的歌者。再者,引导学生对于诗歌中使用到修辞手法进行归结,有象征的修辞,有拟人的修辞,有排比的修辞,不同的修辞在不同的地方起着不同的作用,由此营造出良好的情感表达情境。最后环节,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诗歌,仿佛自己就是那只鸟,自己就是艾青,看着自己的祖国山河破碎,但是不失希望,不会放弃爱它之情,由此营造出浓郁的爱国情境,此时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进入到更加深入的状态,人文教育的目标也得到更好的诠释。
四、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的锻炼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必须要保证其持续性,也就是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设定长期的教学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落实到每一届语文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语用语言锻炼意识,鼓励其进入到反思的状态,以组织交互的方式,打造人文教育的格局,继而确保实际的语文核心素养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这将会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