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教师也更加看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主要讨论内容,以阅读、感悟和交流作为主要线索,从多样化阅读方式并行、以理解促进学生感悟以及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从而让学生真正热爱和喜欢上语文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交流;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理解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阅读能力作为小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语文核心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阅读认知和提升阅读水平,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素质,同时还需要因材施教,逐渐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文学习能力。
一、多样化阅读方式并行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勤加阅读是必经之路。学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之中汲取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以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养分。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阅读方法和体系。小学生的年龄结构普遍较小,无法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辅助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学习就成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多种阅读教学任务的并行开展,学生在课堂学习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在课外阅读中进行体会和巩固,让阅读水平可以稳步提升。
比如在《窃读记》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作者的林海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较为生动详细的叙述,以故事等风趣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作者的创作经历是作者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而小学生的经历较少,无法真正体会作者当时读书的迫切之情。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的意思,更要让学生产生更多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汲取更多的知识,促进阅读能力的巩固和提升。
二、以理解促进学生感悟
语文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分为不同的阶段。
从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能够拥有基础全面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并不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最终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文章拥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深刻含义进行感悟和升华,充分挖掘文章中要表达的意义,从而真正读懂文章,读懂作者。教师在提升学生感知和感悟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阅读技巧加以辅助,帮助学生可以更加正确深刻的寻找到文章的细节精彩之处。比如在《窃读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恶狼”、“贪婪”等细节进行分析感悟,突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从“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一句中,详细分析两种成长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只有真正从理解上升到感悟,才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深意,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显著提高。
三、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阅读和理解感悟,是学生学习阅读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而单纯理解和感悟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将自己的见解、感受和想法通过交流的方式说出来,通过分享让不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进步,共同成长。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帮助构建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以及学习关系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分享自身学习的感受,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在空闲时间多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角或者阅读交流会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推荐书籍,并分享自身的感悟和见解。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从自身出发融入学生的分享和交流中。通过交流分享,学生的眼界和兴趣得到了激发和提升,学生将拥有更加饱满的热情进行未来的语文学习,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及更加深刻的语文理解水平。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开展自足阅读学习。教师也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感悟水平的激发,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更要让学生感受作者,感受文章的独到之处和魅力,让学生可以真正喜欢和热爱上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郭小兰.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名师在线,2020(06):67-68.
[2]邵宇翔.对新时期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50-52.
[3]王明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