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创客园本课程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李峰燕
[导读] 《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摘要:《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探究机会,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园本课程;幼儿探究能力;游戏情景
        为此,我积极探索,在科学活动中以幼儿主动学习为基点,开展了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研究。
一、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乐于探索
科学游戏情景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情景,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认识镜子》活动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镜子王国的小国王邀请我们去玩,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出发吧!”说着,我们开起小火车,伴着“咔嚓、咔嚓,火车呜呜叫”的歌声来到镜子王国。这些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一下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而镜子王国里那么多各式各样的镜子则牢牢地激起了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又如在“神奇的太空”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地球、月亮、太阳的运动形式,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搜集相关资料,拜访专业技术人员,从而得到了正确而答案,画出草图,请来师傅帮忙,进行制作,最终一个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的地球、月亮、太阳的运动形式的简单电动模型就这样跃然墙壁,孩子们超级喜爱。
二、提供动手机会——让幼儿学会探索
幼儿都很喜欢科学活动,主要原因是科学活动的许多内容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实验、制作等能力,也能促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例如大班的“空气在哪里”这个小实验,人人动手,让幼儿把空杯子压进水里,然后慢慢地倾斜杯子,水把空气赶出来,冒出一串串气泡。通过实践引领幼儿更好地了解到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又如在《神奇的电线宝宝》的活动中,提出问题:电线宝宝能站起来吗?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投放了橡皮筋、积塑、积木、透明胶、橡皮泥等材料,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想办法帮助电线宝宝站起来,有的幼儿把电线插在橡皮泥上,但重心太高怎么办呢?那就要想办法降低重心;有的幼儿把电线靠在积木上,但容易滑到,有的拿胶布把电线贴在积木上;有的拿橡皮筋把电线绑在积木上;有的幼儿想把电线插在积塑上,但积塑上的孔太大了插不牢固,有的小朋友就把橡皮泥塞在孔里,然后把电线插上……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然后把帮助电线宝宝站起来的所用到的材料以粘贴的形式贴在记录表上,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大胆探索,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实践活动可以使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的探究过程通过搜集事实,经过思考把事实组合起来,找出事实间的内部联系,并通过实验验证,形成理论。因此科学实践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善于启发引导——让幼儿体验乐趣
         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幼儿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幼儿交流对空气的感觉,发表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我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塑料袋里鼓鼓的,空气在里面”,“把砖扔到水中,砖的孔隙中有许多泡泡冒出来”,“我用扇子用力扇,空气会动”…… 又如在《有趣的桥》的活动中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样的桥?纸能变成桥吗?上面能放东西吗?他们刚开始时只是用纸折成一折,变成简单的桥,当多个积木放上时,纸桥坍塌了。

于是教师接着问:怎样让纸桥上承受的东西多?这时我们及时地走到孩子们的中间说:“小朋友可以用多种折的方法去试一试,看看哪种纸桥能承受的物体最多?”幼儿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马上又进入了另一种探索活动,探索了不同的折法,折横的大小,纸的高度等都与物体的承受力有关。在活动的过程中气氛非常热烈,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浓厚,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发出惊叫声,并及时地与周围的幼儿进行交流,碰撞,教师及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让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使孩子们真正进入到“乐学”的境界,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经过讨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幼儿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
四、经历记录交流——让幼儿总结经验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表达、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和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向同伴交流自己探索的过程,有利与幼儿总结经验。
        1.经历记录,帮助幼儿再现与理解探索过程。
        幼儿在经历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回忆探索过程,对自己的操作进行总结,如:《有趣的泡泡》的实验中先在工具一栏中画出三角形、梯形、心形各种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然后进行实验,把实验的结果都记录在眼睛看到的一栏中,最后把自己的操作整理成一个结论: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使幼儿的操作结果形象化、直观化,一目了然,便于师生共同分析和讲评。
        2.讨论交流,帮助幼儿反思与学习。
        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记录把自己的操作整理出来,在集体交流时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回忆探索的过程,表述操作方法,在交流中生动的再现了幼儿的探索过程。帮助幼儿排选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表述,如:在《怎样让纸和笔站起来》的活动中,投放纸和笔引导幼儿想办法让纸和笔站起来,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然后把成功的方法画在记录表的红旗上,看谁想的办法最多他得到的红旗也就最多,由此激励幼儿想尽办法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并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办法让纸和笔站起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同一种方法有人成功了,而有人却失败了。使幼儿进行讨论、反思,从同伴的活动中得到启发,学到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一次次的记录,幼儿逐步体验并学会记什么和怎么记。
——记录为幼儿与同伴的发现提供线索,为幼儿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提供证据,帮助幼儿逐步感知记录在科学实验研究的作用,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记录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无论是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转化为图形、符号和文字的过程,还是阅读记录,获取发现线索的过程,都需要幼儿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
——记录是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录幼儿可以了解彼此的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相互启发与学习。
——记录保留了幼儿在求知探索道路上的发展轨迹,记载了他们在科学学习方面的所知所得,使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幼儿的记录对教师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助幼儿的记录,教师可以准确评估幼儿在科学学习上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式学习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想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现象,进行实验,达到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这个目标,相信我们的科学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定能为孩子终身的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稳花.多元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讨[J].成才之路,2020(03):96-97.
[2]王婧茹.浅析如何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及应用湛江本土文化资源[J].教育现代化,2019,6(A2):256-2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