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中,教育的兴趣化和多元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主流,但是,多元化并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地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合理搭配,起到相互促进提高的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活动的创设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如何利用生态活动来进行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究。所以,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笔者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探讨幼儿园生态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
关键字:幼儿园 生态活动 教学实施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个名词,代表着某个地区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等地区所有的物质的相处和发展情况。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们将这一名词加以引申,表示的是运用合适的手段和技巧,来让活动向着多元化,互补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量和学习质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要认识到这一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性,运用合适的活动创设来建立生态区域,从而提高活动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活动的多元性
要想建立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区域,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活动的多元性,因为只有多元性的活动才能够构成生态区域,就像一株植物和一只动物不能叫作生态一样,单一的活动也不可能构建出生态区域。因此,在活动课程中,我们要利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知识串联,将多种活动有效地融合到一起,从而提高活动的多元性。
例如: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玩的一种“钓鱼活动”:幼儿每人一根磁铁钓鱼竿、一个盛“磁鱼”的小桶,准备好。当老师说“开始”时,幼儿从水池“钓鱼”,并将钓上的“鱼”放到小桶里。当老师说“结束”之后,看看谁“钓上”的“鱼”多。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活动作为主体,来将活动进行延伸,比如,钓鱼用的“鱼”和“钓鱼竿”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这就将手工活动融入到了其中。还可以让父母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那么亲子活动也就融入了。我们还可以将钓鱼桶与鱼池的距离拉大,让学生在钓鱼桶和鱼池之间来回跑到,那么这也就将体育锻炼活动融入了,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建立起不同活动之间的联系,让活动更加多元化。这样,学生在进行活动时,就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培养,同时,也为活动生态系统的构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活动深入性
我们建立活动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活动的开展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多方面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
但是在以往的活动开展中,我们主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特别重视,这就与我们的活动生态区域构建的目的相违背。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注重活动的游戏性,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道理,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进行“画五官”这个游戏时,我们就可以将生活常识与五官进行结合,比如,在学生画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五官的作用和日常的保养方式。比如学生在画眼睛时,就可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因为眼睛,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能长时间地盯着电子屏幕,另外,我们还要认真做眼保健操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游戏和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还增加了知识和常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三、注重活动生活性
在如今的教育形势下,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那么在幼儿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是让学生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而是要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的意识和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活动进行中,我们对于活动与生活的结合贯彻得不够到位,导致了学生并不能够将活动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带到生活中,影响了学生的习惯培养。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要注意与生活的结合,建立与生活接轨的活动生态区域系统,让学生在下意识中将活动中的习惯和思维带到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意识。
例如:在国庆节时,我们都会举办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热情,但是离开幼儿园回到家中,这股热情会快速消退,活动的意义也就无法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活动时,就可以与生活结合,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哪些行动是爱国的表现,并将其作为一个家庭作业的形式来要求学生完成。比如,我们要尊重国旗,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要敬礼。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作为家庭作业,通过联合家长,将学生非学校区域遇到升国旗敬礼的画面拍下来,带到学校。然后我们给这些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按照幼儿活动中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学生成长的第一阶段,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作为幼儿教育者,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建茜.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 2015(4):58-59.
[2]金婷.创设生态式的幼儿园区域环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