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从创设教学情境、情感策略应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阐述了新课改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本文旨在强化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字: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改;有效性教学;实施方法
“改革”是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新课改下中学教学面向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新课程改革强调“生本”理念的践行,夯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为导向的教学形态,更契合新课改的总体要求。对此,立足于新课改这一大背景,高中物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是推动高中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对学生的物理课堂教学都是采用的“应试教育”方法。在这一方法当中,教师对学生物理知识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考试速度。这一方法虽然在提升成绩方面表现出了非常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但是从本质上来分析,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且对学生的学习有害的方式。学生长期处于这一教学模式中,会对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看得较为淡薄,进而只重视自己的最终成绩。对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需求对其做出相应的改变。
例如:教师在开展极爱下偶尔的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则是要秉承着如何建立高效课堂环境,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教学空间,如何带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如何改变学生当前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来思考问题,总结问题。另外,教师还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理念的更新与创新,以此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后期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便会接收到来自于教师多个角度的引导与培养,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不断学习新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对之前所学的内容作出一个综合性的分析与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建设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端正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二、秉承以人为本,创设教学情境
当前新课改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因为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但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态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得知自己不足之后,更努力的提升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而实现高质量与高效率的物理知识学习与研究。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电磁感应现象”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结合一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叙述演示电磁感应的现象,让学生先对其做出一个简单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通过我们的观察说发现的现象为:电源如果没有接通,那么电流表的指针会不会发生转动呢?”经过提问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对该问题无法作出有效回答。随之,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教学与引导,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源接通之后,以及电源没有接通时候的电流表变化。此时,学生会发现电源在接通知乎电流表的指针动了起来。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那么如果将一个条形磁铁进行快速移动,此时电流表的指针会不会加快移动速度呢?”此时,学生会主动地要求教师再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期移动状态。
三、融合情感引导,体现课堂韵味
在体现物理课堂的教学韵味时,教师需要通过感情的引导来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通过该方法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关系与课堂交流更加紧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既定的情感路线上深入思考物理学科的本质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对学生进行教学:第一是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人格,并且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融情教学效果。第二是教学需要通过故事引导的方式以及物理文化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以此带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与物理学习热情。第三,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引导,进而确保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通过更快速、更高效的方法对物理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与理解。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僵化,“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的教学现状无疑弱化了教学的有效性。于是,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首先需要践行好“生本”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昭. 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常态学教并重[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37-139.
[2]丁珂,钱长炎.SNP教学模式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库仑定律”一节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9,40(1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