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已然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能够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本文就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望激活数学教学活力,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设何种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已然成为当前广大数学教师所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并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一、依托趣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更加倾向于将学习活动融入一定的真实场景中,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理解和领会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将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性问题情境之中,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以“体积和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利用课件为学生播放并讲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基于此,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吗?为什么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阐述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通过直观感受、主动思考和交流探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由于石子占用了原来瓶子里的空间,水随之被挤出来的道理。于是,我顺势带领学生进入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的学习。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依托趣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新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重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四川地震,红十字会前往灾区救援的画面,并出示了三角形的纱巾。之后,我向学生提问道:“在救援工作中,假设需要制作10000条包扎用的纱巾,那么在生产纱巾时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待学生充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后,我继续说道:“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到,但要想准确地计算出10000条纱巾的用料和价钱,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一块纱巾的面积。大家看图,纱巾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答道:“三角形的。”接着,我继续说道:“没错。为了做好纱巾的生产工作,我们必须要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只要知道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就可以轻松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了。”如此一来,既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结合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动态材料通常比静态材料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一个圆柱体,并在这之前向学生强调道:“在制作圆柱体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它是由什么平面图形组成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得知圆柱体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组成的。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则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了及时的指导点拨。如此,通过结合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其方法和途径也应是多样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应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参考文献:
[1]李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学周刊,2017(16):97-98.
[2]夏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J].学周刊,2016(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