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中缺乏问题的存在,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很有可能是学到了知识,而不是学会了知识,他们也因此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因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很常见的。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一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进而将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就是笔者研究的结果,将围绕注重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和展开小组合作三个有效策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问题导学;数学教学;小学
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因而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无法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毫无意义。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他们在研究新教学模式的时候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考虑,进而使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导学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应该将之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一、注重知识迁移,增强导学效果
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师导学的效果,因而教师必须要重视问题的设计环节。知识迁移理念是当今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该理念的影响下展开问题设计。教师需要借助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因而他们需要设计旧知识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沿着问题去进行新知识的探索。问题所发挥的导学作用也会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会有着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需要为学生引入旧知识。因为其中所涉及到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因而笔者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回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相关特征3、你们认为后三者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前者有联系吗?这三个问题能够为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打开一个口子,学生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探究,就能够取得有效的探究成果,他们也因此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思考
在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呈现方式也是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考虑的。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如果教师中规中矩地进行问题的呈现,学生就很难充满探究的兴趣。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做呢?此时他们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为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这样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他们也因此产生了思考的欲望。例如:在进行《解简易方程》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且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为此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所喜欢的动漫人物进行了调查。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如下生活情境:某某用184元买了4个篮球,他想知道一个篮球多少钱。情境中所涉及到的某某就是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学生因此能够将自己代入其中。在情境展示过后,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该情境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知识?2、该如何解决某某的问题呢?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展开思考。
三、展开小组合作,提高探究效率
在进行了问题的呈现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过程,这样问题的导学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会受到智力、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自主探究过程也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他们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进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学生的探究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会让学生展开预习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测。接下来笔者就会分析学生的检测成果,并将之作为分组的依据。如有的学生对2的倍数特征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则对3的倍数特征更加感兴趣。笔者就会将两者分到一个小组中。不仅如此,笔者还会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话,小组内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互补性,他们也因此能够做到相互帮助和相互督促。这远比一个人的努力所取得的学习效果要好,但笔者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溜号的现象发生,进而在小组中设置观察员,对每一名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
总而言之,不同的教育时代对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要求,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宏观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的,因而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入类似于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而让自己的教学课堂更加民主和自由。这样的话,学生也因此能够在课堂氛围的渲染下快乐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春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导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8(16):73-74.
[2]康开军,王国芬.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甘肃教育,2018(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