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摩擦力”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吴先琴
[导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可以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非常直接的呈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于“摩擦力”的印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利用好思维导图,使其可以应用在“摩擦力”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合理的应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师生共同解决这个难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关键词:思维导图;摩擦力;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教材中,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并且涉及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将思维导图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导图对知识点有直观的了解,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思维导图常见的图示
        思维导图有多种表示方法,树形图、括号图、桥形图、圆圈图、气泡图等都是常见的图示共有八种,它们都有直观性、可视性等特征,应用的范围也都是非常广的,尤其在知识难度大,知识点比较多的学科上应用的更加广泛,可以把繁杂的知识点经过系统的整合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让学生对知识更加印象深刻清晰。运用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能够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对于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掌握的更加准确,有助于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习物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目的。但是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对思维导图的了解与应用并不是十分到位,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了解到思维导图的优势,学会并能在教学中熟练应用。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思维导图图示有八种,每一种图示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以及应用范围,教师应该准确的把握每种图示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示,因为如果选择的图示不恰当的话,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到非常的混乱,也不利于学生把握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在教学课堂中出现各种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摸索,尝试使用新的教学工具,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果,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摩擦力”课堂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直观可视化的特性对学习难度较高的高中物理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非常清晰地明白学习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可以有效的理清自己的思维,在学习中保证思路的清晰,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系统化的理解,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多加利用,借助其特性,让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直观地表现出来,比如物理教学概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等,借助思维导图来提升教学效果,让物理课堂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想要借助思维导图来提升教学效果发挥出思维导图的重大作用,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同时也要掌握思维导图中每种图示的作用,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思维导图中的“树形图”、“气泡图”和“双气泡图”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多个图示的结合可以更加清楚的表示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也为学生课下进行复习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条件。


        (一)妙用树形图,明确“摩擦力”相关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中的树形图,进行“摩擦力”相关概念的讲解,我们都知道不仅是文科需要背诵很多内容,在理科中也有很多的概念是需要记忆的,并且是作为基础存在的,而平时的教学中对于相关概念,大部分教师都是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由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把知识记下,并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会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进行“摩擦力”的教学时,就要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应该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合适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进行理解,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树形图将“摩擦力”的相关概念直观的展现出来,比如“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分类等。树形图的作用就是进行分类,所以应用树形图来辅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最合适不过了,“摩擦力”作为力学中的难点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分析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而判断摩擦力存在的四个条件不能被学生熟练掌握的话,就很容易在分析时出现错误,导致无法正确解题,而树形图的应用正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把“摩擦力”相关定义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理顺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运用双气泡图,精准把握“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我们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以及滚动摩擦力三种,其中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生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定义入手,同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三方面一起进行理解。在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先气泡图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由于直观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其本质,最后利用双气泡图把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更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完成知识的内化。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比较来说难度比较小,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静摩擦力的学习。静摩擦力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把握并不是十分精准,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从而导致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动手做一些实验或观察,再进行分析交流,完成静摩擦力的气泡图。基于此基础,学生再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学习,由于有静摩擦力学习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滑动摩擦力的交流以及气泡图的绘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滑动摩擦力的知识,也能切身体会到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价值。
        气泡图是双气泡图的基础,而双气泡图的特点就是将事物进行对比,把相同和不同之处直观地展示出来以供了解分析,这样的特性刚好适合进行本阶段的讲解。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要针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可以让学习在交流中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绘制出双气泡图,这样不仅清晰地展示出了两种摩擦力的各种特性也能把两者的差异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物理知识的难度、授课方式单一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师应该抓住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利用思维导图的特性打消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以及恐惧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能达到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要注意思维导图多种图示的合理利用,使用的本意是为了辅助教学,而不是成为思想上的禁锢。
        参考文献:
        [1]邢小丽.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D].扬州大学,2015.
        [2]王伟红.新课程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孙菲菲.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运动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