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验式教学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探讨了体验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将日常生活经历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让日常生活情境再现,将课堂内容生动真实的还原出来,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习文化、发展个人的技能,培养道德情感。
一、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入境体验
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的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意识,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更具意义。
例如,与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美德相关的教材故事往往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入境体验。例如:在教学“传媒拉近了时空”一课中,为了使孩子懂得合理的看电视,并理解父母为什么不允许他们看电视的苦衷,教师可以设计播放对家长采访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家长关于孩子看电视问题的看法以及不让孩子看电视的原因是担心孩子身体,影响学习以及担心孩子观看不健康的节目等。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小视频中学生能理解父母的苦衷。
二、设置探究学习问题,丰富学生的互动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发生的基础;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认识,是探究学习必经的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是探究学习具备的条件。
设置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能更加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互动体验。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不仅关系到探究的结果,更涉及到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三维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传统游戏我会玩”时可以设置两个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促使他们去探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传统游戏为什么能流传至今?”“为什么要会玩传统游戏?”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进而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和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教师用以下问题进行活动设计:首先以问题“大家都会做家务,但是不是经常做?”作为起点,以“为什么不经常做家务?”为活动焦点,以“做家务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作为探究重点,让学生感受做家务会有乐趣,能掌握技能,有收获的喜悦。最后再以“做家务是帮家人做吗?”作为难点来探究,让学生明白家务不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
设置高质量的核心问题能从一个关键点入手辐射到相关内容,问题之间丝丝相扣,探究过程循环往复,实现由点到网的联动学习。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场景氛围
在体验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扮演一些角色,进行课堂内容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情和思想,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角色认知水平。
例如,在教学“有序的排队”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来体验有序排队的重要性。请几位学生扮演超市有序排队付钱的消费者,请一位同学扮演插队者,再请一位扮演收银者,在有序付钱的过程中出现插队者,这时候就打乱了付钱的秩序,付钱的效率就降低了。这时分别请扮演排队者、插队者、收银员和旁观者谈谈此时的感受,再说一说有序排队时的感受。贴近学生生活的角色扮演学生更能感悟到有序排队的好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现实生活就知道有序排队是文明的体现,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具有真实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而实现由道德行为向道德品质的升华。
四、在故事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理论性知识在这门课程中并不是很多,其主要是想通过一些故事情境告诉学生一些最浅显的道理,并促成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这样说来,故事的选取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真实可信的、生动的、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更加有带入感,从而更加主动的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
比如,在讲“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章的时候,这一章集中在亲情的讲述上,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对亲情的认知和感悟。在故事的选取上,笔者看到有些教师选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当然是好词,但学生不易读懂,而且与现实有一些距离。选取一些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当下的故事更为适合。不妨就拿自己作为例子,讲述自己如何在某一个中秋节克服一系列困难或者阻碍,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的故事。当然,一些艺术性的加工也是可以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真正获得感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着极强的体验性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体验式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创建出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悟与体验,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J].朱晓冰.成才之路.2014(27)
[2]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途径[J].刘善泽.教书育人.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