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长期观察可以发现,历史学科在以往的初中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已经出现转变。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初中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后备军,学好历史不仅是为了取得过硬的历史科学考试成绩,还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今后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这就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学本课堂与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的出现,更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全面更新迫在眉睫。本文即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本课堂视角下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策略两个主要方面,对该领域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本课堂;核心素养
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非常广的学科。只要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几乎都可以被涵盖到历史学科范围内,如科学史、文化史、政治史,等等。而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历史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现在发生的事情又是未来视角下的“历史”,决定着今后的世界是什么样貌。所以,学生学习历史,并不只是掌握一些教材中的知识点,取得还算可以的历史考试成绩那么简单,还决定着学生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并非注意不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大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的,即忽视了“学本”这一出发点。将学本课堂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能够开创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本课堂等教育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部分教师还没有脱离以往的窠臼,导致初中历史课堂上充斥着各种简单重复的背诵环节,在学生眼中历史学科几无乐趣可言。在缺少学生兴趣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都是很难取得应有效果的。
其次,核心素养理念只是教师所了解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也了解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但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显然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学生的迷茫。
第三,是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教师虽然明白在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必然要有所改变,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但实际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师没有将学生需求作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本课堂视角下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想要实现质的突破,就要在深刻了解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下文将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1、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均是如此。遗憾的是,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眼中的历史学习方式就是“翻故纸堆”,记住很多已经被前人总结出来的、严肃的历史结论。历史固然是严肃的,但其中也存在很多有趣的地方,教师应该想办法将历史有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教师要明白,有趣并不是在消解历史的严肃性,而是在向学生展现历史的多面性,这恰恰是在展示历史的客观。只有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有趣,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其他的教学手段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其中固然有严肃的历史课题,如“衣冠南渡”与北方各族的内迁,不乏血泪;但也有各种有趣的历史典故,能够让学生管中窥豹,一睹历史的风采。如历史上有名的潘安,就是西晋时代的人物,为古代四大美男子之首,是“貌比潘安”这一成语的来源。围绕着他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讲述给学生听,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并不会削弱历史的严肃性,因为潘安的故事恰恰说明了西晋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2、帮助学生了解核心素养内涵
让学生了解教学目的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促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更好的互相配合。所以,教师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讲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心中保有一种期待,让他们明白通过学习历史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带给学生更多的“实感”,教师可以多举一些例子,促使学生能够尽快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史料实证为例。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都是结论性的内容,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史料实证素养意味着什么。比如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教师提供的史料可以包括思想、政治等各方面,如思想上的独尊儒术、政治上的削藩政策等。这些都说明汉武帝或汉朝中央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了。具备了史料实证素养,在阐述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时就不会只说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解释清楚这一点,对好奇心、好胜心都比较强烈的初中生是很有吸引力的。
3、带领学生充分认识史料价值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史料实证。从史料分类来说,初中历史教材提供的史料大多是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加工的,而且很多都属于结论性质。这也是为什么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大都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前人公认的,客观、科学、充分。但是,简单记忆显然不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的史料实证素养,因为学生得到的已经是结论了。因此,教师应该适当脱离教材限制,给学生提供更多史料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认识史料,既是对教材内容的验证,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验证。
上文已经提到了史料实证素养的作用,这里主要举例说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中的北宋政治史为例,提到了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教材中提供的史料是高度概括、经过加工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该适当提供更多的一手史料。
比如北宋设枢密院,挑选精锐士兵进入中央直辖禁军;在中央设置三司以管理财政;设置多个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形成“异论相搅”。通过这些史料,学生就能深刻认识到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中央能够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控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也就呼之欲出了。
4、规划教学内容体现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是指能够就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能够从较长的时间角度来看待其发展,洞悉其规律。对刚刚接触系统化历史知识学习的初中生来说,具备时空观念素养显然是比较难的,他们今后还有很长时间、很多机会来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但是,初中历史教师至少要培养起学生的这种意识,即不要只看历史的断面,那样只会得出一时的、不够客观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历史长河来分析,这样才能明白历史断面一些很难理解的事情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摒除偏见。
例如,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王朝历史发展脉络的一大特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教师可以打破教材内容和时间编排上的顺序,选取思想或政治演变进程,进行整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明清时期以理学作为科举取士的准绳,就是在不断强化思想控制;或者从秦朝设置宰相,到宋朝设置群相,再到明朝开始废除宰相,是帝王不断加强自身权力的一种表现。通过对这种长时间历史跨度的认识,学生能够明白历史是如何演变的,也就形成了时空观念,能够逐渐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5、推动合作学习实现历史理解
正如对文学作品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一样,对待同样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历史是复杂的,有的人看到的是时间长河中的历史进程,还有的人抓住的是历史事件中的关键点。任何学科都要允许争论的存在,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前提是争论必须有实际的证据,要符合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时空观念类似,这也是初中生很难掌握的。初中历史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打好这一基础,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明白历史证据对历史理解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历史理解方式。
例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是领先世界的,包括思想、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什么到了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点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还存在很多争论。教师不可能让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得到无可置疑的历史理解,但是可以将时空观念的培养结合起来,将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去梳理、分析中国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世界又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更加全面客观的理解。
6、鼓励探究推动自主历史解释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历史解释不是面对他人的,而是面对自己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将学生都培养为历史学家,那并不现实,也不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历史又是很多人绕不过去的一个充斥于工作、生活的话题,因为现在的世界就是由历史所决定的。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他们做出历史解释并不是为了向他人科普历史知识,而是为了给自己找到解释。在这种形势下,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历史得到历史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现实判断和选择。
例如,当代初中生生活在中国日益强大的现在,虽然初中历史教材中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很多都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也就是说,他们享受到了成果,却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错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这段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然后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新中国可以取得这些成就,又怎么去解释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此而继续奋斗。
7、综合探析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
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历史观。历史事件有偶然,但历史发展的大势是必然。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就不会出现原则性的偏差。但由于当代初中生生活、成长在信息时代,他们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且难以充分干预的,其中就不乏各种经过包装的历史虚无主义观念。本质上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只有他们自己。其实,只要前几点能够做到位,学生可以把握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历史综合探析能力的锻炼。
例如,教师可以在中国历史部分的教学完成后,将以上各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把学生分为小组,带领各小组全面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探讨各个政治、军事、思想各领域发生的变化,然后组织一次辩论会,给学生的历史思维以互相碰撞的舞台。教师则在辩论中做好引导与总结,不能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是要得出正确的符合历史规律的结论。最后再带领大家进行总结和反思,与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浅出的对照,发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坚定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
总之,历史学科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思想脉络与人生道路选择,简单的“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充分发挥出历史学科的积极作用的。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以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为本,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其实际历史认识的提升上,加强教学创新实践,努力创造出更好、更全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文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138.
[2]武文.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57.
[3]石洁.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9):67-69.
[4]王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8(33):59-60.
[5]田兴坎.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