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而外语类专业大学生比别人有更多机会接触涉外工作,更容易走出国门,站在世界的舞台去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的爱国主义素养更需要去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浸润式育人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活动的长期性、提高项目的实践性,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外语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创新引入“浸润式”教育方法来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探索新路径,以期让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外语专业大学生,浸润式,爱国主义情怀,路径研究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强国使命,生逢和平盛世,重任在肩。作为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大学生,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特别是外语类专业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历史使命。而外国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常年“浸泡”在外国文化氛围中,接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较深,容易在外部敌对势力“诱惑”下走上“崇洋媚外”的道路。同时,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新窗口,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否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是否深厚,爱国主义素养是否与时代同频共振,都亟待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
一、当前外语类专业大学生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育人环境更加复杂
“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学生接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而辨别真伪却越来越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碎片化的信息不断爆炸充斥着这个世界,海量的信息充满了正面和负面的不同声音。特别是外语类专业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接触外国文化,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去国外实习实践。而西方反华势力一天都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袭”,“奶头乐”计划和“娱乐至死”,时时刻刻都在“隐蔽”上演,犹如“温水煮青蛙”般不停“渗透”。当前,还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们,正在塑造的价值观形成时期,难免被外国西方反华势力的“糖衣炮弹”所“侵蚀”。
(二)文化背景更加多元,受西方文化影响,部分外语专业大学生更多会认同西方文化
文化是开启语言学习的一把钥匙,越是专业学习好的同学越会将自己“沉浸”在外文学习的全方位环境中,他们通过音频、视频、书籍、纸媒、网络甚至是出国进行文化“熏陶”,让自己在语言对象国中多角度感受文化学习,从而精进自己的语言能力。当今,世界全球化,但是文化并不趋同,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不断碰撞和冲击,一方面是西方反华势力文化渗透日益“隐秘”而加深,让从未经历过“雪山草地”、“困难时期”的“蜜罐一代”,可能体会不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会更多地去向往发达国家的“纸醉金迷”,可能会更加崇尚“自由”、“契约精神”和“个人利益”至上的西方价值观。另一方面,反观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并未纳入本科教学规划,更多会被“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党课学习等取代,最多会在公共课有部分体现,这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传统的爱国主义育人手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育人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鲜明个性。特别是对于外国语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灌输,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为“疏远”和“陌生”,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条化、考试学分化、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思考,在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的情况下,更多学生是为了获取学分和奖学金来学习,功利性会比较强,达不到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深层含义。近些年,学校普遍比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也普遍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些高校为了迎合当前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主流形式而进行创新,并没有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只是开设了形式上比较创新的实践学分活动,还是“换汤不换药”,老一套,并不去关注学生内在的思想走向,导致学生在参加的同时并没有提升对爱国情怀的培育,反而是流于形式,过犹不及,产生了抵触情绪。
(四)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战略意义更为深远
爱国主义是最鲜明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和价值信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已经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了战略要地的高地,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接受的“必修课”,没有人可以做旁听生。据调研显示,87%的外国语语言专业大学生在本科期间都有做外事志愿者、涉外运动会志愿者、接待外宾、走出过门短期交流或者1-2年留学项目的经历,此时的外国语专业大学生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更多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形象,所以他们的爱国主义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
二、浸润式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契合点
(一)什么是浸润式教育
对于外国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的教育就和专业语言课的学习是一样的,要想有很明显的成果,把“爱国”深深刻入每一个人的“骨髓”里面,就必须要有“浸润式”教育,把学生“浸”在课堂上、“浸”在活动中、“浸”在环境里、“浸”在实践里。爱国主义的浸润式教育,就是要在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任何一个环节里面设计上爱国主义元素,让其“润物细无声”“浸透”每一个大学生,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效果。
(二)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与“浸润式”教育的契合点
“浸润式”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实效性。“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大动力”,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兴趣都是第一位的,只有“浸润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于这件事的兴趣,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件事情里面,不管是开展实践活动还是学习爱国主义的理论知识,都让自己融入进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才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真正目的,融入自己的骨髓中。
“浸润式”教育能提升活动的延续性,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一体化。
“浸润式”教育并不是短期的短暂的,而是需要一直持续下去的,这个非常符合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长期性,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仅仅从大学生才开始的,他不是一门简单的文化课、专业课、而是需要我们一本子去学习和体会的“人生课”。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从书本上给予大学生们理论性的教育更多的是实践性的活动,而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需要有延续性的,比如当前提出的大中小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给中小学生讲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浸润式”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实践性,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长效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任何专业课一样,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光凭简单的理论教育知识就可以培育的,必须要付诸实践。而“浸润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在沉浸式的学习之后,将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通过实践反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素养。
三、浸润式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融入外语类学生发展特色
任何一项制度或者项目的开展,如果想要取得行之有效的成果,顶层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顶层设计要想做好就得研判、分析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外国语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当代大学生一半已经是00后,另一半是“近00后”,作为网络原著居民,他们从小“浸泡”在网络中,思维和行为都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接受外国文化会比之前的青少年更多更容易,受到的“熏陶”也更多。很多之前需要人与人之间来沟通的事情,也变成了人与各种智能设备的沟通,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也要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十五秒微视频”将爱国主义元素生动形象展示在他们面前,引起共鸣;他们的自主意识会更强,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蜜罐”中,受到了家里几代人的宠爱和关怀,很少收到过任何挫折和苦难,不太懂得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甚至可能认为今日的幸福生活都是应该得到的,也不懂得与人分享,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形成更独立的个性,注重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竞争意识很强,但是与人协作能力较弱,比较容易“自我为中心”,所以在设计中要更多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元素融入其中;他们的理想信念目标不清晰,更多的人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宏伟的人生目标,对于理想信念的目标感都很弱,常常都是怀有自己坚定的“小确幸”, 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重视当下,对未来缺乏信念,所以顶层高度设计时候的深层高度必须要体现。
(二)发挥“课程思政”,将“外语+专业”融合起来实现“课堂浸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隐身含义就是每一门课程都要发挥思政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价值观引导寓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样的,也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将爱国主义元素融入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的复兴大任和时代重任。同时,要将”“外语+专业”也融入其中,因为外语毕竟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据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时间80%是用于专业课学习,专业学习的好坏是学业好坏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决定新时代青年学生走上世界舞台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武器”,单纯讲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却忽视专业课学习,并不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要尊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科专业建设特点相结合,做好专业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不仅是专业课,还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等等,都可以发挥“课程思政”的特点。比如笔者所在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就自主设计了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学分系统,以校训“中外求索,德业竞进”中的核心词汇------“德”、“业”、“中”、“外”、“求索”和“竞进”为统领,分为6个一级课程类型和12个二级课程类型,通过开设思想引领、国际交流、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专业学习等不同类型课程,将爱国主义要素融入其中,实现“课堂浸润”。
(三)引导外语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设计,通过主题教室、楼道文化等建设,实现“环境浸润”。
教学楼是学生在校园里面三点一线的每日接触频率最高的建筑,特别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需求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所以如何抓住教学楼里的设置产生更多的爱国主义元素,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更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挖掘无限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社会,因为时代在变化,环境在改变,老师的话语权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00后会有更多自主的观念,而且信息发达的社会,也许老师的一堂课还没有讲完,就有千万个问号在下面等待你去解答,而且现代的学生并不单纯的去听从书本和教师的话语,他们最重要的是重视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去探索答案。所以就需要利用好他们的性格特点,将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运用到最大化。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发挥了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将专业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起来,设置了主题教室和“楼道热词翻译”两种不同的教学文化设计,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环境建设”中,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在每一期的楼道热词翻译中,从翻译热词的设计到语言翻译到最后张贴悬挂,都会融入自己的设计意见,同时还能将自己的语言知识运用其中,当翻译的时候也会让自己的精神洗礼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让爱国主义情愫上升,从“红色文化”到“追梦人”,从“我和我的祖国”到“中国之治”5年来的437期热词翻译,让楼道文化成为行走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实现“环境浸润”。
(四)打造“海外志愿服务基地+社区爱国政策宣讲”特色实践团队,实现“实践浸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去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践教学,还是说开发3D智能眼镜让大学生们戴着去体验“爬雪山过草地”亲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感,都是为了能让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更深刻的见解。实践基地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比较重视的一种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那么针对外国语专业大学生,更需要抓住学校培养人才的办学特色和目标,设计融入外语元素的爱国主义实践,比如可以将海外孔子学院作为海外志愿服务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能够在寒暑假或者是短期进修的时候去实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发挥好孔子学院的作用,它不仅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扇重要的窗口,更是做好外国语专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孔子学院做好志愿教师、参加好涉外志愿服务、为外国人讲解好中国故事,对于参加实践服务的大学生本人来说,在与外国友人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同时,能对自己的本国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定位和认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社区爱国主义宣讲,也是一个不错的提升爱国主义素养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外国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根据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国策,结合自己的语言对象国的特点,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为契机,让学习语言的大学生讲解自己语言对象国中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一带一路”国策带给他们的实际效益,开阔中小学生世界眼界的同时,加深国策的理解,同时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素养,实现“实践浸润”。
参考文献:
[1]王易.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5)
[2]王慧敏.培育时代新人要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J].北京教育(德育),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