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李金喜
[导读]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摘   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家庭教育比较缺位,从而影响学校教育效果。本文试从多渠道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沟通入手,探索解决家校共育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对策;

        当前,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交流限制等的影响,农村小学家长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缺乏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感到很茫然,导致家庭教育缺失,难以巩固学校教育效果。
        一、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观念相当落后,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较差,父母为了生计早出晚归,无暇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成长漠不关心,不管不问。即使有少数关心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也只是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全方面的发展。甚至有家长认为,现在大学毕业也拿不到“金饭碗”,孩子上不上大学无所谓,与其投入金钱和时间辛苦读书,不如早点出来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
        (二)家长责任意识不够强,往往将孩子教育责任过多的推给学校。作为家长,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当孩子和不良少年结识了,家长怪老师管理不严格;当孩子上课打瞌睡了,家长怪老师讲课太无趣;当孩子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家长怪老师作业安排得太多等等。很显然,这些家长把孩子放到学校之后就认为孩子的一切都应该是老师的责任,没有尽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这样做的后果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如果没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强化,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
        (三)家长的校闹给老师的教书育人带来一定的麻烦。有不少的家长在老师严格管教学生时,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老师,动辄就到学校闹事,“护犊子”心理特别明显。殊不知家长各种各样的校闹却使得孩子更以自我为中心,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服从老师的管教,给老师的教书育人带了很多的麻烦。例如,学校规定不允许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可总有家长偷偷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说是方便孩子与自己联系。于是,孩子白天黑夜地忙着玩手机游戏。当老师就没收其手机时,家长却跑来学校闹了,说老师私自没收了学生的手机,侵犯了孩子的隐私。
        (四)家校沟通机制作用发挥有待加强。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但学生教育效果的生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目前,家校沟通的机制形式非常丰富,如调查问卷、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工作群等,但作用的发挥却有限。对于老师而言,非常乐意强化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关键取决于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意识以及文化层次等方面。如果能确保家校沟通畅通无阻,对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帮助很大。
二、对策建议
        (一)用心家访,用好家校互通渠道。家访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传统的方式。学校每学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家访活动,通过家访,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家访主要是向家庭介绍学校、班级、教师的情况,指出学生中存在的某些优点或缺点,向家长提供有关学科要求、学习计划和活动方面的信息,同时,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特点和学生在家的具体表现,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家庭人文气氛,了解家长对孩子的着重是什么,进而引导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并不只是参与家长会,参与学校活动,被动地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而是要真正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主动配合学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善用网络,提升家校育人效率。家校共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力是交叠且不断累积的,将持续地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在成长。学校是教育人的主要阵地,应该在家校共育中起主要作用。老师要主动配合与指导家庭教育,多渠道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沟通。老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沟通工具,加强家校的双向接触。如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学校网站,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校讯通平台等媒介,向家长提供营养、健康、安全、学习辅导和教育福利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学校有关改革计划、纪律规定、考评制度、近期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同时,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与交流,鼓励家长之间结成互助联盟,推动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参与。现代社会,家长的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比较急躁,导致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缺乏应有的和谐,而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学校应多创造条件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同乐”,使家长和孩子在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和终极目标,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又会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延伸和落实,这样,家校共育就有了实际意义,有了实际效果。
        (四)组建团队,扩大家校共育覆盖面。农村学校学生多以留守儿童为主,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这就需要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通力合作。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主渠道,家庭及其构成的社会是孩子成长更宽广的课堂,确保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合力,就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M]~1981~11
[3]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