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当前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其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让学生的美德更具有思维张力,也有助于提高整体的道德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基于此,从学生认知水平,古诗文朗诵学习、德育目标树立以及思维探究等方面,来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应用。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有着众多的精神品质和价值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浸润,通过多种文化意境和内涵来提高德育教育水平,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德育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夯实基础;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结合认知,善用文化资源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基础,善用各种文化和教材资源来进行德育价值观的输送。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阅历等因素有着直接关联,这种认知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学习状态[1]。只有在学生认知水平特点基础上,选用正确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并且由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涉及众多题材以及内容,包括民族戏剧、古文诗词、民俗经验以及曲赋书法等。体系和内容都比较繁杂庞大,学生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更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用文化资源。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青春有格”这一内容教学上,就可以运用一些优秀的文化语句,来对“格”字的含义进行深层次剖析,比如通过“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等古诗词文化,让学生知道“格”有着规矩、规范、标准以及规格等基本含义。由此学生就会明白,“青春有格”就是指青春期的学生也同样需要懂规定,守规矩,更有利于德育价值观的输送。
二、精心设计,加强诗文学习
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诗词文赋为主要形式。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有着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且古诗文普遍语言优美凝练,读起来对仗押韵,方便学生记忆的同时有着足够的内涵品质,可以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首选方式。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加强古诗文的学习利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古诗文,然后组织学生在阅读过后对释义进行讨论交流和感悟,在学生充分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上,自然切入到德育知识教学上[2]。通过这种古诗文合理利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少年有梦”这一内容教学上,就可以充分运用《沁园春·长沙》以及《少年中国说》等优秀古诗文,让学生在优秀文化中感受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并且明白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既对少年成长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又对学生的德育学习和个人素质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三、树立目标,营造文化意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同于语文课程,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采用,都应该明确并且具体地服务于德育教育。所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明确的教育目标,对传统文化中蕴含德育教育的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来促进学生的美德生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整体课程当中的阶段性目标,来创设出符合德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意境,引导学生去感悟以及经历,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举办和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情景剧表演、朗诵会、主题演讲、辩论赛以及知识竞赛等,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对优秀文化进行探究,通过浓厚优秀文化氛围的营建,来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比如在“孝”文化精神内涵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孝道是否过时”、“行孝是大人的事”等相关内容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通过辩论和探究,来加深对传统孝文化的理性认知和了解,明白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在代代相传的同时也要拒绝愚昧,切实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四、思维张力,开展深入探究
传统优秀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还需要在融合过程中开展一种思维张力,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探究空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多加思考并且善于分析。一些优秀文化的渗透不能只是一些浅层次的文本阅读,而应该是营造出课堂的厚重性。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观点能够批判性的看待和接受,通过深入探究发挥出学生的思维张力。比如在有关诚信价值观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如“烽火戏诸侯”、“立木为信”、“曾子杀猪”、“尾生抱柱”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来分析这些故事哪些是可取并且值得效法的,哪些不可取应该在生活中杜绝的。尤其是“尾生抱柱”这一典故,学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来分析尾生究竟是诚信还是愚昧。通过这种深入探究,学生就会对诚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既能知晓诚信的可贵和失信的代价,同时也能明白坚守信念也要拒绝盲目。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合,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古诗文教学,并且营造出多种文化意境和德育目标,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度、效,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达到激励学生,鼓舞学生的目的;并且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的渗透,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水珍.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17,006(006):P.28-28,53.
[2]彭伟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No.458,No.461(Z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