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李凤娇
[导读] 赏识教育是以激励为目的,但负面效应也会带来危害
        摘要:赏识教育是以激励为目的,但负面效应也会带来危害,正确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真正发挥“正强化”作用。
        关键词:赏识;赏识教育;负面效应;“正强化”教育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唤醒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正确赏识教育,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呢?
一、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一)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以尊重为基础。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没有形成独立的评价标准,但却有自己的独特人格和自我意识。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时,作为老师,不能横加干涉和指责,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应当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其行为加以引导,使之趋向于积极方面。例如学生出现了某种不良行为,我们千万不能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不顾学生承受能力。即使是批评,也要尊重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讲故事或者幽默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认识并改正这个行为。在这个改正的过程中,赏识教育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对学生出现的正向行为,即使最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赞美和夸奖,这样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和改正的动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形成了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也会更有益处。
        (二)要学会分担学生的喜忧
        作为老师,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思维感受加诸到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分享学生的喜忧。成功优秀的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有三种身份:长辈、知音和朋友。如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老师应真诚地与学生一道庆贺,分享欢乐;若学生有困难有挫折,老师要站出来和学生共同分担,并且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老师有“朋友”的认同感,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就像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学生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优点的方法。赏识教育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实学生的长处很多,表现各异。比如一项小制作的成功,一次劳动的完成,某个特长的偶然显现等。老师都应细心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一经发现就立即鼓励,加以强化,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相反,如果老师当着学生的面老是批评他,说他如何如何笨,如何如何不听话等等,这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严重的影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自己产生一种不正确认识,即我是笨学生,我很差劲,继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使。这也就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重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表现出正向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进行盲目表扬和肯定,老是对学生说“你真棒”等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虚假的光环以至于达到自负的程度,若某一天学生遇到了挫折和打击,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二、赏识教育的负面效应
        赏识教育,是世界上著名的六大教育方法之一,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滥用赏识教育,实际上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首先,滥用赏识将会弱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一步步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曾有一名初一新生,为了与同学打赌“看谁是英雄”,无端撕毁了一位女同学的新发的课本,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而这名在学校受惯了“赏识”的学生,却无法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一时想不开,竟服毒自杀。

试想,像这样的学生,毕业离校以后,将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群体,又如何迎接严峻的人生挑战?
        其次,滥用赏识最起码将会弱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甚至会导致一些本来很突出的学生逐步甘于平庸,最后“泯然众人”。这是因为:滥用赏识者,往往是“变着法儿夸奖”。比如,十道题目,十题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棒!”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们感觉到“做对做错一个样”,既对某些后进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又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我们心地善良的老师,却不知道:就在他们“故意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中,却“伤害”了另一部分学生。
        第三,滥用赏识将会弱化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难以防微杜渐,造成教育缺憾。曾有:有一学生一贯不爱护公物,一次,该生又在班级里拿着笤帚“枪”耍。而班主任老师并未当场批评该生,仍是和颜悦色地让该生随他来到办公室,请该生坐下,首先从 “ 积极参加劳动”等方面将该生表扬了一番,甚至还明显不切实际地肯定该生“平时也挺爱护公物”,然后才转到“只是今天,你做得有点不够好……”接着,班主任亲切地将该生肩膀一拍:“回教室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不会再犯的!”班主任老师原以为自己的“赏识教育”会感动这名学生,谁知该生却无动于衷,满不在乎地“昂首阔步,扬长而去”。果然,第二天,我便又见该生在教室里继续挥舞着那笤帚追逐打闹……何以至此?班主任老师刻意将批评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使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与警戒力,从而使得学生“认识错误不到位,重犯错误无所谓”,当是原因之一。
        还有,滥用赏识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的热诚与真情,助长一种形式主义,甚至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笑与可怜。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之声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道题的,还是写出几个公式,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称之 “真棒”等。更有甚者,对回答完全错误以及干脆闭口不言的学生,教师也一一送上“小奖励”。试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语言,当鼓掌成为一种形式化表演,久而久之,还有多少热诚与真情可言?学生的热情一旦减退,便会感到这种方法的乏味,甚至会感到教师的可笑与可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运用赏识教育,不能“哄”学生,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觉醒与反感,难以“亲其师,信其道”。就如陶行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表扬,批评中也有赏识。”因此,赏识教育决不可滥用。
        三、进行赏识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不要不切实际地一味夸赞。
        2、我们要赏识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3、赏识是真情流露而不是为赏识而夸赞。
        4、老师要打破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从学生成长角度予以肯定,不要以已之标,度人之为。
        5、不要一俊遮百丑。不能以偏不盖全,该奖赏地要奖赏,该批评的也要批评。
        总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进行赏识,要重视赏识负面效应带来的危害,辩证分析地运用赏识教育,真正赏识学生,使学生舒展心灵、激发动力、发展潜能,唤起学生的认同,引领学生不断前行,走向成功,走向幸福。
参考文献:
[1]汤蔓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09年09期
[2]滕修海:《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第二中学
       
        邮编:153032
       
        联系电话:15204587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