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李晓慧
[导读] 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是一次去粗取精的历程,将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另一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比较叛逆,传统的说教有时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传统美德的融合中也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如对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学生思维发散性强的班级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侧重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内容,对课堂氛围较沉闷,学生课堂不太积极的班级,在选取课堂素材时要选择启发性强,利于学生积极发言的素材,同时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选取素材中也应注意到。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共通性,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措施
        (一)深挖切入点,促进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
        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首先要找到切入点,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教材和生活三个途径。
        就学生而言,选择以学生作为切入点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首先要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烦恼。接着针对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在适当地时候引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学生作为切入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以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例,其中以礼待人这一课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长时期,对社会上存在的不礼貌现象和在学校接受的礼貌教育相违背时存在困惑,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可能造成学生的角色混乱,甚至误入歧途,因而在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经据典,引导学生在面对不礼貌的行为时,我国传统美德中提倡的正确做法,帮助学生重塑以礼待人的信心。
        就教材而言,选择以教材作为切入点就要详细透彻地解读教材,在深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立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教材内容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典故或实际案例。就生活而言,选择以生活作为切入点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当下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热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注重过程引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美德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它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那么在与同学、师长、父母等长辈的交往中要时刻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友爱同学、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对人恭谨谦让等,可以在班级组织创建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手册,将同学或自身的行动记录到手册上,定期分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其二,在社会实践中发扬传统美德,不定期组织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能更好地发扬传统美德,如在参观类的社会实践中,提醒学生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基本道德,从言行举止到穿着卫生,或者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对老人关心照顾,对老人嘘寒问暖、端茶送水,学生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而且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快乐和满足,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优势,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充斥着老生常谈的说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成为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的“休闲”课程,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相较于空洞的说教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生活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可以借助于历史典故、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充实课堂。
        (四)加强教材与生活的结合,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到底
        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显著的实践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形成观念上的道德,实际上道德过程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的道德不具有实际的意义,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非道德,更要让学生按照道德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中华传统美德是教材与生活之间的有效的纽带,传统美德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部分传统美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因而,将教材中的理论转化成中华传统美德,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 结语
        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教材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