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水平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加增大,对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校作为为社会发展长期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平台,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音乐是初中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通常以教师传授乐理常识、教学生唱几首歌作为授课目标,课堂上以带着学生读歌词、背歌词、唱歌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学生基本没有体验音乐美感的机会。想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方向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师必须要直面当今音乐教学课堂的问题,找到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原因,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生动鲜活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音乐课堂之上,有效调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坚实的开展各种利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前言: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音乐课是一门很少受到重视的学科,对于音乐学科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不是直接“放弃”,直接作为一个摆设放到教学科目里,总是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学生无法取得有效的音乐学习,是音乐教学成为一种憾事。要不就是忽视音乐学科的意义,把音乐学科划分为副科,课堂教学过于空泛,没有直击学生内心启蒙学生音乐潜质的效果,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枯燥繁琐,甚至出现让同学们自己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上述的做法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与核心素养教学的内容不符。核心素养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师方和校方要改变忽视音乐教学的陈旧思想,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态度,推动音乐教学模式的更新,共同探索讨论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形态,携手共建高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
一、强化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效落实三维教学
树立三维教学目标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第一步,标志着高效课堂的创设。初中音乐的教育一定要冲破单一模式的局限,转变一味灌输学生音乐常识的做法,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摆在教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学生的音乐审美不但是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是凸显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设立巧妙地问题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和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审美升华,凸显音乐可以提升学生审美的优势。
例如,当学习到《百鸟朝凤》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用录音机播放该音乐,在播放音乐之前先提一些问题:该音乐是采用什么形式演奏的?音乐描绘出一个怎样地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
在学生欣赏交流完自己的看完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该乐曲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百鸟朝凤》的高亢与明亮,强化学生对音乐力度和节拍的体悟,鼓励学生之间开展有效互动,既可以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全方位凸显出音乐教学三维目标。
二、采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法,全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打造高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一方面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以教材内容和学科主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擅长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乐理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课堂上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全力培育学生对音乐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深化延展音乐教学是活化课堂、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拿《沂蒙山小调》为例子,组织学生以《沂蒙山小调》为旋律,自己填词来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或者是对家乡里的旧友和亲人的想念之情。学生在填词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知旋律,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三、采取趣味教学法,烘托轻松有趣的教学气氛
音乐教学课堂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营地,教师要着眼于课堂模式的现状来做出调整,合理优化音乐教学的课堂结构,采取趣味教学法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推动学生主动的投身到音乐课堂上来,给音乐教学披上趣味的外衣。游戏对于同学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蕴含着音乐知识的游戏,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音乐,诱发学生想参与其中的兴趣。
例如,当到了欣赏乐曲的环节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音乐结束后提出问题,答得速度最快最准确的学生有奖励。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首音乐表达的节奏是怎样的?让同学们用跺脚、鼓掌的方式进行回答。这种多样化的游戏教学活动,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顺利实现初中音乐的教学目标。
结语:
构建高效有趣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活动,学生参与感高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教师要转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动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了解他们对于音乐的看法和接受程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音乐,强化音乐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最终提高整体初中学生们的音乐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卓君.初中音乐有效课堂构建之浅见[J].黄河之声,2017(02):96.
[2]李洪梅.构建初中音乐互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17(34):107.
[3]白颖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导入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0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