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形成正向价值观。通过对国内外情境体验式教学相关学术理论的分析研究,结合本人在参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课磨课过程中的经历,我对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流程有了一些感受。
《邻居家的小伙伴》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家的好邻居》中第一板块的内容。本课设计了“邻居家的小伙伴”、“邻居间的温暖”和“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邻居家的小伙伴》这一板块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居家的小伙伴切入本课,这样更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爱护家庭周边环境。”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伙伴之间的交往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看,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考虑他人感受和想法的阶段。随着邻里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心理发展成熟度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开始下降,逐渐认识到个人、家庭、社会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儿童自然、快乐地融入邻里生活,把邻里看作是一个融家庭和学校于其中的大家庭。
邻里生活是学生从家庭生活走入公共生活的过渡,现代的儿童虽然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但很多时候还是在和邻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哪怕在楼梯口碰见说声好,也是邻里之间的交往。在课上和儿童进行邻里之间的探讨,能增进儿童对邻里关系的认识,促使他们友好对待周围的人,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健康地成长。
因此,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乐于与邻居小伙伴交往,掌握主动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2、懂得到邻居家串门,言行举止要做到文明有礼。3、如果邻居小伙伴到自己家串门,应热情大方接待。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应用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依据教材内容,我首先收集了大量素材、整合教材,并按照课标的逻辑设置了情境。是将素材整理成多个例子还是要“一例到底”?用视频的方式呈现还是现场表演?为了使教学情境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多次试教,我最终选择了本课的呈现方式:东东认识邻居小伙伴并到方方家串门这一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去落实教学目标。
从课堂教学反馈看,学生在情境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落实、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让课堂更加流畅、清晰。
现将自己的一些课堂反思如下:
一、情境创设不要流于形式,方式应该要多元化
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东东搬新家,一个邻居小伙伴都不认识,他很孤单,迫切需要认识新的邻居小伙伴。然后提问让孩子们帮帮东东。这一情境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很快的融入到情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的交际技能去帮助东东。
二、课堂教学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
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孩子虽然有串门的经历,但是到邻居小伙伴家串门的经历还是不多。于是在活动四中,设计了东东到方方家串门这一情境。从串门前的时间选择,让孩子们小组讨论参与;到轻轻敲门,全部学生体验敲门。整个情境贯穿课堂,情境的创设,既有对新知识的学习,也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
三、对于课堂的把控度,关注学生融入情境的程度
最初试讲时,我忽略了学生的融入情境程度,所以课堂的活动并没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通过观课教师的提醒,在课堂中增加了集体体验敲门,生生互评等方式对情境进行回扣反馈,让学生融入情境的程度提高,课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