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人地协调观”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维度。这就使得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成为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一项目标。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开始接触更具深度的地理知识,也能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思想观念,为教师向其渗透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作为切入点,对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前言:“人地协调观”是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的一项根本目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抓手,使得地理课程与德育教育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地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教师以地理教学为平台向学生渗透“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解读“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并能将其切实融入于地理教学环节当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一、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涵
在地理教育体系当中,人类与自然环境、地理之间建立协调发展的关系是一项基本原则,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发展观、自然观、人口观等多个方面,对人与地理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因此,“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地对人产生的影响。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理环境是基本保障。人类的活动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以科学技术发展为背景,这种影响也随之弱化,但是,自然地理环境却因为受到人类活动以及自然规律的双重作用而不断变化;其次,人对地产生的影响。人类在进行社会建设以及发展中,不断与自然环境“对抗”,挣脱束缚,改造与利用自然,一些建设、生产等活动都能对地理自然环境形成影响;最后,人与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能够相互作用与影响。所以,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人类发展。以时代发展为背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1]。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高中地理教师要想以教学为平台逐渐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素养,应该侧重于为学生讲解事实性以及原理性的知识,夯实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基础,能够将多个方面的学习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课堂当中,教师不仅应该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向学生渗透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思维层面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归纳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能从直观性的角度理解抽象化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内涵。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个部分时,可以将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形成原因、气候环境变化等作为切入点,在互联网中收集一些相关的新闻,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碳排放交易等,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抽象的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其“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以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为目标,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提问这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有意义的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深入思考,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第一,目的性。指的是教师设计问题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第二,探索性。指的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第三,层次性。指的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呈现出难度梯度,从浅到深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教师讲解到“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个部分时,可以针对我国的钢铁工业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鞍钢、宝钢的工厂地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第二,为什么要迁移工厂的地址;第三,如果你是厂长,你在选择厂址时会考虑什么?如何选址;第四,你认为未来这两家钢铁企业是否还会重新选择地址?原因是什么?这四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地理知识,使其在分析、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并且能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与学习地理知识。
(三)开展契合“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实践活动
“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与探索。尽管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其生活阅历较少,对于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契合“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以及身边的事物,研究地理知识的本质以及各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
例如,教师讲解到“我们周围的环境”这个部分时,可以为学生设计并开展一个调查当地河流污染情况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确定当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调研,观测河流的污染程度,查找污染源,通过设计问卷或者访谈的形式了解河流污染对居民生活形成的影响。当学生完成调研后,教师带领其回到教室,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撰写一份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倡议书,使这种意识能够内化成自身的观念。
结论:综上所述,当前,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解读“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开展契合“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文对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金晶.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0(13):41-42.
[2]刘崇,张爽,王春飘,郭中领.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以人地协调观培养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