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学科任务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此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从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也是如此。初中历史课堂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必然要求,但现阶段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历史的现状出发,研究新课程理念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构建,探索初中历史课堂的新道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史以及了解各个时代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的学习对社会发展产生自己的独立判断。但是在应试教育下,成绩标准貌似成为了课程进行的最终追求,这显然是片面且粗浅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各位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重点体现,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参与者与主导者,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学习而非被动的听讲。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绝对不能墨守成规或者盲目地采取无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以历史特性为基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加以实施。
二、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首先,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多数同学因为历史考试的分值占比相对较低且记忆量较大,产生了对历史学习的抵抗心理,持有“无所谓”和“完成任务”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他们的目标仅在于获得理想的分数。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表现出极低的学习热情,更缺乏主动且浓厚的学习兴趣[1],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态度对于历史课堂进行新的改革是极为不利的。同学们对历史知识仅仅是形成了短暂记忆去应付考试而已,并没有加深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更谈不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构建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同学们都可以回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但对其内在的逻辑发展是没有本质的了解和认知的。同学们心中并没有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追求,大部分同学处于器械化学习历史的状态中。
其次,教师偏离了教学本质。其本质是教书育人,但应试教育下成绩正逐渐被更多的家长、老师和学生当作判别成才与否的标尺,可见不论是思想认知还是行为做法方面,连教师都已经偏离的教学的本质。大部分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像是讲故事,简易地对书本知识进行口头讲述,缺乏明确观点的输出以及情感效果的表达,课外延伸和给予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更是不见踪影。
历史教学长期处于这样的消极状态,变得更加拘泥于形式主义与成绩主义,并未将历史教学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精神实质进行传输,更未教书育人的本质。
三、构建“以学带教”的课堂模式
所有教师都应深知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书本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加强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归结教育的本质意义,历史教师应该在进行学习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单向的知识输出,学生在讲台下一言不发进行被动的信息输入,此模式带来的是学生积极性降低、个人思考空间较小甚至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适当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课堂地位,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引导,在其帮助下,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进行积极的主动学习。
首先,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自由与放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背诵苦海中解脱,逐渐地由内而外的对此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2],快乐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倡导理念之一,比如根据学生喜爱观看电影的心理特点,播放相关纪录片与影视剧帮助增强对知识内容的直观体会。其次,鼓励学生就历史课程提出质疑。双向互动的课堂才事新课标改革想看到的,没有质疑何来答疑解惑呢?就更没有互动的存在了。因此,构建“以学带教”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新课标改革。
四、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通过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的的一部分交由学生进行自主完成,并通过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激情与信心。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只通过试卷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度量是极为片面的,且是对教育的过程性漠视的体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了尊重学生地主体地位,调动全班学生一起积极学习以做到每一个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此外,教师不能仅仅关注于合作成果,更应注重合作过程中的学生态度、意志的发展,从而选择更适合的历史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合作课堂。
总结:新课标改革下到初中历史课堂是时候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模式,通过教师引导性的组织学生学习进行科学的课堂模式构建,并且各位教师必须立足于课堂实际与学生本身,深刻意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引导以及合理的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小兵.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学论坛.2015(15).245-246
[2]秦永文.《浅谈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新课程·中学》.2014年10期
作者简介:
收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