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职思政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唐静
[导读] 所谓的中职学校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育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摘要:所谓的中职学校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育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即是所谓的“手艺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个人,还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技巧和健全的心智以及较高的人格素养,这就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还要让学生找到人生的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升学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就新时期中职思政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是大国工匠的起点,同时也是职业技术学生们学习知识文化,训练职业技能技术的起点,是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在职业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不仅需要有着手艺的职业人,还需要有着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因此,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以成为“大国工匠”作为人生的信念目标,严格对待自己,认真学习职业技术。
        一、新时期中职思政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意义
        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的,其产生的目的是平衡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满足个别学生的就业要求,让学生在理论下实践,学习职业技能,掌握一门手艺以报答社会,侧重于培养专业型人才。所谓的“工匠精神”即作为专业性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等方面的内容,它能够引领学生向前成长,成为一种职业素养,促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了达到“大国工匠”的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发展,扎实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努力训练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但是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大部分人认为中职学校就是专门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开设,培养社会廉价劳动力的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六七岁正是思想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负面舆论也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逃避情绪,从内心厌恶学习专业技术,大部分的学生缺失工匠精神。因此,职业学校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校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势在必行,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十分缺乏具有职业技术的人才,很多厂家与公司对此都求贤若渴,职业学校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标准,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新时期中职思政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
        现代社会的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端正的认识自己的,没有正确的理解职业学校的含义,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在没有了解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妄下定论,自甘堕落,逃避学习。

这一点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表示理解,学生都还是十六七岁的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强,不能忍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是教师应该做出行动,总结知识经验去宽慰学校,正确的引导学校,不能因为学生的不懂事而将学生放弃,中职学校的思政教师应当借助书中的理论内容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打磨学生的棱角,用书中的道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存在并不是分化学生的优劣,进入中职学习也并不是来混日子拿毕业证的,没有认识到一门课的真正含义,没有感受到职业教育同样也是改变人生际遇的转折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进校园
        将“工匠精神”融入进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精神的直接途径,将其与德育教学、日常教学、实践教学结合,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该整改校园风气,将校风隐性课程的作用凸现出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校园活动来传递,每日的电台广播及时播报,开展工匠大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应该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转变学生学习技术是为了打工挣钱的观念,学生思维具有局限性,但是作为该行业的职业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该行业的职业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也是社会渴求的人才,树立从业的信心,对自己严要求,认真踏实的学习职业技术。最后,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又反馈给理论知识,“工匠精神”是学生认真学习职业知识的精神指导,技能实训是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强化环节,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沉着冷静地对待厌烦情绪,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注重团队的协作能力,面对工作不骄不躁。
        (三)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对接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具有职业精神的人。因此,将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对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工匠精神”。比如,有教育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一个模拟教学的比赛,从学生的教学形态上、教学技能上、教学效果上以及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等的表现判断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专业比赛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还能够培养自己认真工作、爱护学生的意识。还可以安排必要的见习,让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进行学习,与真正在岗的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工作环境和状态,突破学生对于自己岗位的认识,实际的教学环境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爱护学生、重视教育工作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师德。“工匠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尊重岗位,兢兢业业,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财富,因此,学校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专业实习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结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思政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作为思政教师应该将其贯穿与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课上打破学生的思想局限,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下课也要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时代新兴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问题与对策[J]. 张捷树.  当代职业教育. 2017(01)
        [2]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 孟源北,陈小娟.  职教论坛. 2016(27)
        [3]软硬兼施:匠心助推高技能人才培育[J]. 刘晓玲,庄西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1)
        [4]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J]. 赵蒙成.  当代职业教育. 2016(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