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下更好地开发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有机融入学校美育,引领青少年传承优秀文化艺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校地处九峰山麓,毗邻九峰公园,九峰公园四季风景如画,古亭古塔古民居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历史久远,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笔者将地方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九峰文化这一优质教学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探索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儿童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自信,提高艺术素养,提升校园文化指数的有效途径,以《游画九峰》一课为例,根据儿童爱玩好奇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一、创情游景,联结感知趣点;二、文化链接凝聚情感认同;三,探究赏析,培养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四、体验创作,提高艺术素养;五、作品分享,提升校园文化指数。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美术教学 融合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1]近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必须抓好三个关键措施,其中有一个措施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愿意体验优秀文化,愿意交流优秀文化的环境。”[2]
学校地处九峰山麓,毗邻九峰公园。公园文化底蕴丰厚,四季景色美丽,古亭古塔,江南古民居,九峰书院,翻簧陈列馆,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墨宝,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自然文化资源。笔者将这地方特色文化——九峰文化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根据儿童好玩好奇的年龄特点,开展游览游览九峰、探访文化的教学活动。本文以下几点去阐述,教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儿童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自信,提高艺术素养,提升校园文化指数的有效途。
一、创情游景 联结感知趣点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主动力之一。《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学生本源对学习感兴趣,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使他们学有收获”。 [3]
1.设导航 听介绍,
新课导入,创设游画九峰的教学情境,笔者有意识先出示学校到公园的导航路线图(如图1),再出示九峰公园远景图,在这过程中娓娓介绍九峰概况:九峰公园是国AAAA级景区,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有千年历史的瑞隆感应塔,有千姿百态盆景梅桩的报春园,江南特色的古民居,有古香古色的镜心亭,曲径幽雅的龙珠湖,名人郭沫若、沙猛海等都为九峰景区挥笔寄情。今天,同学们也去九峰游一游,画一画。在这生动的情境中,特别是导航路线图出示时,学生们闪亮兴奋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屏幕,心里立马调整到进入秋游九峰的状态,愉快地课堂之旅就开始了。
2.进公园 观景点
审美从感官愉悦开始,欣赏从感性的美景开始。学生听完九峰概况介绍后,笔者将图片切换至九峰公园门口,并说道:“下面将进入景区,请同学们擦亮眼睛,做好游览准备。”屏幕播放各景观的图片和清新的背景音乐,这些景色对学生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大多是学生往日游览过的地方是熟悉的,但屏幕上有些是全景视频和特写镜头,第一次映入眼帘有陌生感。很多时候熟悉的事物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教师创设特定情境,联结学生感知的趣点,唤起学生既有的认知印象,产生对感兴趣的景点深度关注。
二、文化链接 凝聚情感
地域文化资源进入学校美术课堂,就是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本土文化。在自身的文化知识中注入本土文化新鲜的养分,对家乡产生全新的认识,对本土文化的产生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日后当他们面对其他新奇的事物和文化现象,不会盲目地去追寻去崇拜,会更理性地去尊重和欣赏。
1.多感官参与 丰富文化感知
在景点图片欣赏后,笔者让学生交流游后感。此环节中,学生冯子涵说出,报春园的美丽,“春园里,梅桩造型变化多端。当梅花盛开的时候,远远看来像朵朵彩云飘落在枝头”。学生林轩说出了瑞隆感应塔的历史由来,“它建立于五代吴越建隆年间,一个叫德韶的高僧他还是当时吴越国的国师。晚年云游至此,在瑞隆感应院住下,弘扬佛法。当时寺院破旧不堪,他重新修缮并新建此塔。‘天人合一,天地间自有感应’经书中佛佗所言,因此塔名叫瑞隆感应塔”。学生蒋简单讲了米筛井的民间传说,“自古已来,黄岩城里人都爱喝九风米筛井的水,井水甘甜清澈。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大旱闹饥荒,溪水、井水都干涸了。九峰山脚下住着一对兄妹,玉敏和青筛,他俩想帮助百姓度过难关,四处寻找水源。一天来到一个山洞,洞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眼睛却炯炯有神的老婆婆,被铁链锁住全身。兄妹要救婆婆出去,婆婆说她是龙婆,由于触犯天规囚禁在此。要救她出去,就要找到九九八十一张芭蕉叶,大火烧七七四十九天,铁链才会自动解开。兄妹历尽千辛万苦,找来芭蕉叶,大火把他们的眼睛都熏红了,累得倒在地上。龙婆婆为答谢他俩,答应帮助他们找水,就把自己修炼千年的龙珠送给她们俩吃下,哥哥变成了青龙妹妹变成了玉龙,飞回九峰山脚下,钻进自家的井里。于是,井水就喷薄而出,从此百姓又有水喝了。百姓为了纪念兄妹俩,用他们的名字命井名‘敏筛井’,传着传着变成了米筛井”。这个故事很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和同学。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大家在这个广泛的文化交流情境中,眼、耳、嘴多感官参与,极大丰富了对九峰文化的感知。
2.多角度欣赏,培养文化自信
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知,超越了原有认知。在屏幕九峰美景不断交换更替,时有一处景观引人眼球——镜心亭。⑴从造型角度去欣赏,镜心亭在绿色掩映下,飞檐翘角,四柱三面临水而建,散发着古朴雅致的气息。学生林杭磊说,“远远看去镜心亭象一位有故事的老者,在静静等待一群群小故事迷的到来。”⑵从亭的历史由来欣赏,学生张婷说,“它在清末由乡人集资建造,并邀请乡贤留墨携刻在石柱上”。⑶从亭柱的书法去欣赏,楹联有楷、行、草、隶、篆和魏碑等书体,笔力苍健,布局和谐,其中一幅“欲把深情比潭水,莫将迷路问渔人”是一位进士写的。这些楹联不光构思精巧,书法韵味无穷。⑷从亭边的名人故事来欣赏,停旁边有一处石碑,碑上刻着伍子渊大师观止,刘芳百世的伍大师又是谁呢?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投向了老师。笔者解说道,伍大师是清末民初清,全真派道士,博学多才,晚年在道观讲道授经,门下弟子众多。相传在许多清风明月的夜晚,武道长端坐在镜心亭手扶焦叶琴,串串跳动的音符,听之使人尘念顿洗。这个镜心亭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文化,学生第一次从多角度去关注去欣赏,增长了不少的亭文化。
每一寸乡土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每一处的景观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文化历史。当这些丰富可贵的文化资源链接进课堂,学生细细品读欣赏,无形地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信仰,培养了,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三、探究赏析 培养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在形式丰富的美术探究活动中,学生对文化感知逐渐加深,教师帮助学生,从探究赏析走向文化理解。本课教学只在唤起学生对本土文化内核的真切感受,及对艺术创作精神的深层领悟。
1.探究古建筑活动
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对古建筑的文化进行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滋润。探究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探究古建筑活动中,学生发现了古建筑的造型美、文化美。⑴造型美,经过活动探究,发现古建筑(亭、台、楼、阁)的屋顶转角处,四角向天空翘伸,形状犹如鸟儿展开的翅膀,样子轻盈活泼。学生吕浩铭说,“这个造型叫飞檐翘角,像上伸展的房檐像燕子展开的翅膀。让厚重的房子看上去更灵动。”学生施雅文说,“飞檐上有各种雕刻精美的图案,有灵兽,有飞鹤,祥云,应该是人们用来辟邪祈福,才雕刻上去的”。飞檐翘角(如图2),飞檐这种托举之势,让建筑物有了升腾之感,灵动之美。⑵文化美,学生在探究飞檐翘角的文化时,还发现飞檐是古人的智慧之建,学生张新宇引用诗句描绘其意境之美,“檐上飞鸟过,窗里云彩映”。学生周航宇说,“飞檐不仅好看,还具有采光与排水的良好功能”。这种造型不仅美观实用,还给建筑升腾之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壮观之势。
2.探访名画家 学习艺术创作精神
探访本土名画家,学生以探访者的身份对家乡的名画家朱扬老师和吴庆扬老师进行了艺术访问活动。⑴品读画家作品,学生发现水彩和油画的表现方式不同、材料不同。发现了实景与艺术作品画面中的不同之处,学生施雅琪说,“画家在画面上把实景中的树的位置移动了,构图看上去更加和谐了”。学生吴越说,“画面的颜色比实景中更丰富”。通过品读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了画家在作画时不是照搬实景,而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有取舍的去创作,⑵观看视频“艺术团访栏目”,学生了解到两位,两位画家经常在外面写生,不怕风吹日晒。并且长期坚持写生和创作的习惯。学生领悟到了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任何艺术成就取得都是艺术家长期坚持创作的结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深深印入了学生的脑海。
四、体验创作 提高艺术素养
《课标》指出,“造型?表现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学习”。 [4]学生将看到的事物,用线条色彩在体验作业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对事物个性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这样的体验作业才有表现的内涵和深度,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1.实地探察体验
九峰美景很多,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不只是停留在屏幕视频和图片上,要加深学生对九峰的认识,让其身临实景进行探察体验,调动深层次的感知认识。笔者在课前布置一项作业,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九峰公园细品慢游,将一处自己最欣赏的景或物,从造型、色彩等方面去观察,找其特色所在,可以用观察日记记录,也可以用写生方式表现。还可以网上搜集有关九峰题材的建筑由来历史、名人墨客故事、民间传说。这项直观体验作业,笔者发现,学生作业效果非
常好,作业呈现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学生样子其在日记上这样记录,“尽管无数次的去过九峰公园,以前都直接去儿童乐园玩的。这次我在桃花潭边,久久停留,发现这里景色很美,发现镜心亭是一个用石头做的亭子。它不光样子好看,而且很有文化。亭子的石柱上有各种书体的楹联,据说是清代黄岩很有学问的人写下的。我轻轻的触摸着石柱,石柱冷冰冰的。我爸爸却说,那石柱上的书法字体是有温度的,我有些不明白,但我知道,这就是文化吧!我长大了也想当有文化的人。”图(3)是学生写生作业体验。学生收集资料很多,有手写摘录,也有电脑打印的,因此课堂文化交流环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于是就有了米筛井生动的民间传说,有了伍子渊大师与镜心亭的故事,有了瑞隆感应塔,为什么叫感应它的历史故事?有了飞檐翘角的精彩诗句和形象的语言描述。
2.绘画新材料体验
课堂新的绘画材料,特种写生水笔+镜片夹宣+加上固体水彩颜料+学生绘画体验=精彩作品。水笔画出的线条在宣纸上遇到水会迅速晕染开有水墨效果。再用固体水彩颜料(携带使用方便)染色,画面就产生中国画重彩的韵味。学生第1次使用这种新材料,积极性非常高。笔者在体验作业中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学生经过在尝试中发现水的干湿不同,会使画面产生的印染效果就不同。绘画表现对象上,通过教师分解飞檐翘角的细节的刻画。表现古建筑的历史沧桑感,墙面、门窗、木头的肌理以回忆、观察、触摸的体验方式,教室四处摆设很多全开的实景高清图片和一扇老木门,学生作业时近距离观察,强化了对物体肌理色泽形状质感的认识,进行感知其历史年代沧桑等潜在的物象特征。学生自然的,将这些事物的特征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包含了他们对事物文化深刻理解后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更真实。因此,最后作品呈现的不仅是丰富的绘画语言,而且有乡土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
五.作品分享 提升校园艺术指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5]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闪耀个性、快乐成长的摇篮。作品分享是展示自我最好的舞台。当自己的作品被教师肯定,被同学认同。对学生来说,这是最大的鼓励,极大的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美术的热情。
1.作品推介
在班级里,随堂作品展示采用作品推介形式,将整个黑板都当成作品展示区域。只要学生愿意,都可以上来展示,介绍自己创作的构思,成功经验的分享,也可以谈谈自己不足之处。笔者还特别关注那些胆小害羞的同学,把他们的作品推介到展示板上给予鼓励。在推介活动尾声,笔者请所有的同学再次正视推介展示墙,给同学们的积极表现做出肯定的评价,再指出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先表扬优点后指出缺点评价方式,而且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让作品推介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举办微展
班级推介活动局限于本班学生参与,优秀作品推介还可以推到校园里去展示,可以做成微信专题展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美术活动是从课堂内延伸课堂外,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艺术指数。笔者将优秀作品(如图4)用镜框装裱起来,挂在学校通道走廊上,引起学生和家长驻足观望。如图(5)这批作品拍成照片,做成秀米微信推送,在朋友圈引起了强烈反响,成千上百的人为之点赞。
小小的美术课堂作业,走进大众的视线,真可谓小课堂大作品。这里,大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生动的儿童作品,而是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润泽下的校园艺术。
综上所述,地方优秀文化为校园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根据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利用切实可行的途径,开展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地方优秀文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及注释
1.《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文中[1][3][4]引用来自此课标
2.百度网页 文中[2][5]引用来自此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