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举措,思政教育要贯穿在专业课、公共课当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育人的功能,以及近几年高校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有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课程思政通过不断的改进会越来越成熟,能够教育引导学生,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关键字】课程思政;高校;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思政课程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传统模式下,其实现途径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和思政课老师,以及辅导员的日常教育共同完成,但要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仅通过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努力是不够的,据统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效时间有60%以上是在第一课堂度过,其余40%用来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个人支配,由此可见,第一课堂应该是传道受业的最佳战场。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要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产生的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是思想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主要职责,但思政课程一直是公共课或通识课让学生有修满学分即可的想法,个别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授课方式更使学生愈加不重视。从而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渐减弱。如何破解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这一难题呢?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国高校开始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的社科年会思政专场中,大家围绕着思政课如何深化改革的话题正式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会议明确指出以往的思政教育过于局限,仅仅依靠思政教师和思政课程,要全面改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同时要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全面推动思政教育向广义的大思政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既有课程,又有思政,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这种融入也不是生搬硬套,突兀的增加一些内容,而是将思政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大学课程活起来,让高深的知识更接地气,更有实际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实习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道德素养和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是以高校根本任务为落脚点。所以课程思政不是指某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改革的观念,其根本含义是隐性的德育教育,方法是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育人的要求。
三、课程思政的意义
首先,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育人新要求。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克难攻坚阶段,我们取得了一个有一个的伟大成就,这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高校是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教育中立德和树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而课程思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方法。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教学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而思政课程只授课,不联系实际,更不与实际相结合,空洞讲授,课程思政很好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即高校人才培养的全员、全阶段、全方位、全过程。
四、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
1.高校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目前,虽然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将课程思政的改革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但仍有部分高校和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突出表现为高校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将其划归到相应的学院或教研室,而部分教师存在消极的思想,导致工作推进缓慢。此外,有部分教师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将思政内容与教学要求简单融合,生搬硬套,课程中出现突兀,学生接受情况不理想。
2.教师课程思政改革能力不强
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实施的好坏和学生接受程度主要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个别教师在专业方面水平很强,但思政方面理论素养不高,并且学习不主动,改革不上心,造成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缓慢,或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内容不生动,没有吸引力,学生接受不理想。
3.课程思政的考评制度缺失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开始进行实验性改革,学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去探索和磨合。同时,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没有系统的考评指标和评价方式,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推动课程改革进度缓慢。
五、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
1.全面提高高校和教师的思想认识
要想做好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实施,必须从高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学校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全校范围内的课程改革重新定位和认识,摒弃课程思政只能由思政课程教师实施和牵头的想法,广泛实施大思政概念,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动员全体教师、教辅和行政人员加入课程思政改革,推动课程思政有序推进。教师要主动学习,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当前的抗疫、国家时政相结合,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2.全面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
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才能将所学所思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首先,要充分利用党建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题党日、微党课等)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认真读原著、悟原理,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引导教师扩展知识面,学思践悟,从而能够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其次,组织定期的培训、学习、考评工作,通过视频学习、教学沙龙、集体备课、讲座座谈等模式,利用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研究,让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和实施的方法,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再次,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中加入理论学习项目,使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并不断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学到的内容与专业知识充分结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3.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考评制度
课程思政的考评体系因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项目复杂很难建立,但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尤为重要。其实要制定其考评制度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可,即:考核主体、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考核主体要充分纳入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实验室教师、教辅教师)、学生、学生辅导员、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自评、互评和他评。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讲授、思想情况引导、生活跟踪和心理干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效果评价等等。通过复杂的考评体系和制度,教师可以更加认真对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六、构建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1.课程思政切忌假大空。课程思政一定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要用接地气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去正面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用理论去贯彻理论,或简单的生搬硬套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课堂没有生气,学生接受情况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失败。
2.课程思政切忌一成不变。思政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学习“最美逆行者”的抗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主流思想和正能量,知荣明耻,也可以充分融合国家时政,融入党史和新中国史,融入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但无论融入什么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与知识相结合,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3.课程思政切忌各自为战。课程思政改革要以教研室为单位、学院为单位,不断与兄弟学院加强交流,学习各自课程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不能闭门造车。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充分理解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经常性选拔一批学生喜闻乐见、师德师风高尚的先进教师作报告、做讲座。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表面只是字的顺序改变,但其内在是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变革,要充分运动第一课堂的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充分坚持传道与受业相结合,充分运用当前主流思想和题材、内容,逐步建立“大思政”格局,让所有教师融入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全面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哲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8]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 2019,7(1):112-120.
【作者简介】马西城,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辅导员、组织员,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沈阳师范大学党建重点立项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途径研究”(课题主持人:马西城,项目编号:2019SSDJ-0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