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达标过程犹如一部电影的拍摄,学生是主演,学科小组长是领衔主演。老师既是导演更是编剧。导演和演员是不变的,但每一节课的剧情是变化的,所以演出的成败就决定于每一个剧本的好坏。导学达标的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关键还是看编剧对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了未雨绸缪。
不论传统课堂还是创新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依然是重中之重。在此,我以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目标预设与生成策略的思考:
1.目标预设要明确,要集中,要突出。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时间的把控上,预设目标的生成上。因此,我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初中学生好动活泼,一上实验课就显得特别“热闹”,所以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不然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课堂上自由畅快,下课铃一响,脑子一片空白。因此,无论是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过程,还是数据采集与结论分析,以及同步练测和拓展应用都应围绕解决这个核心目标的实现来展开和推进。
《凸透镜成像》实验预设为四步:将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点、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在透镜的异侧或同侧确定像的位置,并观察像的正倒、大小、虚实。整个实验过程完全可以放手给各小组自主完成并做好记录。而后面的结论分析与记忆运用则要完全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在预设目标生成的过程中,不能直接放手让学生一味地群学讨论,一是因为学生能力有限,二是因为时不我待。在打造实现课堂预设目标的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应相辅相成,在课堂之上的不同时间段表现得错落有致。
2.问题预设有梯度,有类别,有前瞻。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首先必须要有高效的预设。有梯度是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建立在探究过程已经获取的经验之上;有类别就是问题设置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做既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又避免了展示环节被少数“活跃分子”所垄断,而其他学生沦为看客的局面;有前瞻是老师应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进行有效的估计并准备好应对方案。按照问题预设的这些小原则,本节课的问题预设主要有:
(1)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要使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处在与光具座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3)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就是照相机的原理。
(4)物体在二倍焦点时,像在透镜的异侧二倍焦点,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5)物体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是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
(6)物体在焦距以内时,光屏上找不到像,透过透镜可以看到在烛焰同侧有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这就是放大镜的原理。
3.目标生成易记忆,易迁移,易运用。
简练来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同向移动。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实验表格数据收集完毕之后,大多数同学感到特别复杂且难以记住。所以我一般会摒弃表格而是在黑板上用线条分段分析,引导学生沿光具座由左向右依次进行。顺其自然的得到同向移动规律:在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换句话说,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像将远离凸透镜。
老师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和归纳,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容易记忆,又能使学生在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时得心应手。比如,学生在解决下面实际的问题时就很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要在屏幕上获得较大的像,在投影仪(或幻灯机)中,应减小胶片和透镜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大透镜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可见,有时为了更好地导学达标,我们需要科学地重组教学内容,让教材“为我所用”。
4.教师导学有差别,有侧重,有起伏。
立足讲台之上,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真实存在。我们不能把目光死盯在学生的学业水平之上,因为衡量学生的成长标准不是一维的,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没有突飞猛进,而主要应侧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只要学生在探究意识和能力方面有所进步,在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方面有所提高,在求知欲望的情感方面有所升华,这节课对于他们同样是有效的。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老师也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候必须将学生纷乱的思绪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例如:对于学生感到盲然的物理名词,可以通过老师的解释一步到位,避免浪费时间,本节课中的“实像”(能够在光屏上呈现的像)、“虚像”(不能再光屏上呈现、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到的像)都是抽象的,老师可以直抒其意,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过程中加以体会和认知;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数据分析,老师要引领学生一起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循循善诱,从而全面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使学生学有所获!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每节课教学目标的预设要立意高远,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着眼于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良好的生存习惯。不能仅仅把每堂课预设目标的生成看作志得意满的收获,而是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当成学生生命价值的追求,作为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化要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4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
2.《物理教师用书》(闫金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3.《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田世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4.《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廖伯琴)北京师大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