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道安装后必须进行管道水压试验,检测管路的安装质量;通过工程实例,依据管道压水试验结果,判定管路的安装质量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关键词:PE管路;压水试验;标准试验压力;试验结论
引言:
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工程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工程效益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人民群众是否改善生活质量。为了确保农村安全饮水的工程质量,广西水利厅颁布了《广西水利建设工程管材管件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桂水规范〔2019〕10号,要求管材管件安装后必须进行管道水压试验,管道水压试验不合格的工程不得验收。
1、工程概况:某县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主管为PE100,dn63×en5.8,SDR11,PN 1.6MPa,长度为2250m,热熔对接,工程于2019年4月施工,2019年7月完工,2019年9月市质量监督站委托检测公司进行管道水压试验。试验依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主要使用的仪器:压力表、加压设备等。压力表:弹簧压力表,量程4.0Mpa,精度为1.5级。表壳直径为150mm。试验压力为2.1Mpa, 压力表量程满足要求,压力表已经校准合格。
2、管路水压试验:本次管路系统水压试共检测1段,在供水主管上两闸阀之间563m,试验段间没有消火栓、水锺、安全阀等附件。卸下闸阀并安装堵板,在端部与管道轴线相垂直的支线上安装压力表和电动加压泵,试验用水为饮用水,试验当天水温27℃,气温27℃。
试验前清除管道内的杂物,不得有渗漏水现象,缓缓地向试压管道中注水,同时排出管道内的空气,管道充满水后,保持1.0MPa压力浸泡24h。
(2)试验压力的确定: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大于0.8Mpa,试验管材PE100,dn63×en5.8的公称压力为1.6MPa,试验水温为27℃,压力折减系数为0.89,则最大工作压力MOP=fT×fA×PN=0.89×1×1.6=1.4MPa,试验压力=1.5×MOP=1.5×1.4=2.1MPa。
(3)预试验阶段:
①将管道内水压缓慢升至试验压力2.1MPa。并稳压30min,当压力下降时适当注水补压,压力基本稳定在2.1MPa。
②停止注水补压并稳定30min;稳定结束后压力值为2.0MPa,大于试验压力的30%(0.3×2.1=0.6MPa),预压试验结束,进入主试验阶段。
(4)主试验阶段:
①在预压试验阶段结束后,压力值为2.0MPa,迅速将管道泄水降压,降压量为试验压力的10-15%,本次试验取0.3MPa;降压后压力为1.7MPa,降压所泄出的水量(△V)=0.125L。
②计算允许泄出的最大水量△Vmax:
③降压所泄出的水量△V=0.125L<△Vmax=0.195L,管道漏水较小:
④每隔3min记录一次管道剩余压力,连续测记10;管道剩余压力1.7-1.8MPa,管道剩余压力有上升趋势,表明管道压力降低管材断面收缩压迫管内水从而产生压力上升,经检查试验管段,管道接口和管道末端均无渗漏现象,水压试验合格。
3管路检测结论:本次管路系统在供水主管选择1段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按《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与设计提供技术要求文件的规定进行加压。试验压力取工作压力的1.5倍,试验压力为2.10MPa。在规定试验时间内稳压、泄压,泄水量小于允许泄出的最大水量,连续测读10次压力,压力呈上升趋势且管道无裂纹,接口无渗漏,因此管路试验段强度及严密性合格。
4、水压试验注意事项:
(1)试验不能使用闸阀做堵板,可采用柔性堵板。
(2)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农村人饮项目设计往往不提供工作压力,只能以最大工作压力(MOP)代替工作压力(P),最大工作压力是公称压力的折减,试验水温>20℃时随试验水温升高而降低,以最大工作压力(MOP)代替工作压力(P)试验结果偏于安全。
(3)预试阶段,如果稳定30min压力下降大于试验压力的70%,则需重新注水补压并稳定30min再次进行观测,直至30min后压力下降不超过试验压力的70%。
(4)泄水降压阶段,当泄水量△V>△Vmax时,应检查管道系统有无漏水,如果没有漏水则排除管内过量空气再从预压试验阶段开始重新试验。
(5)泄水降压阶段,当泄水量△V≤△Vmax时连续测读管道剩余压力10次,压力无上升趋势时,再持续观察60min;整个90min内压力下降不超过0.02MPa,水压试验也是合格。
(4)泄水降压阶段,当泄水量△V≤△Vmax,管道剩余压力既无上升趋势,
同时连续观察90min压力下降超过0.02MPa,则水压试验结果不合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