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让公众愈发关注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各种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都需要在特定的理想环境下进行,这不仅关乎生产制造的效率,更密切关系着企业和各类参与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出现越来越频繁的地质灾害,从源头处予以防治和解决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维持水文地质环境的稳定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影响;防治措施
在地质学中,水文地质是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各项参数,进而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贮存于地下的地下水对于工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用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也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持续增加,过度开采地下水与不合理应用,引发地下水出现严重失衡,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为此下文,针对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1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1地基变形
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类工程建设施工越来越多,而在这些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常常遇到地基变形等地质问题,不仅对工程施工造成很大影响,同时还严重威胁到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多是在软土层打地基,但是对地层结构的构成进行分析发现,软土层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地下水常常会影响软土层的稳定性,这就对地质工程造成很大破坏,特别是一些复杂水文地质因素影响,更加重了地基破坏的程度。由于软土层存在触变特性,地下水作用会对其形成强大冲击,从而影响其强度,是软土层逐渐稀释,导致其承载力下降。如果存在的空隙水柱压力过大,周围对其形成挤压,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区域,上覆盖层受空隙水压因素影响,便会突破形成水柱,当其达到一定程度冒出水量时,便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地下水因素影响,引发地基层中空隙水位出现改变,加重地基形变,引发建筑物倾斜,强度下降,同时破坏软土排水结构,造成剪切变形,严重影响建筑的正常施工,更对其质量构成很大威胁。
1.2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因为场地中地下松软、地层板结压缩,进而致使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局部下降现象。人为与自然两方面的因素是致使地面沉降关键原因,地下水开发是致使地面沉降的一大原因。在社会发展之下,地下水开采行为之间密集,地面存在沉降现象,并且在地下水位变化之下,地面沉降趋势和速度也在逐渐加剧。
1.3砂土液化和岩溶塌陷
所谓砂土液化,主要是指临界出现地震之后,含水量过大的细砂土、疏松土等在一瞬间被破坏,进而呈现出液化流动问题。饱和砂土如果出现振动,一般都都会更紧密,从而提高孔隙水压,最后在振荷载作用下让土粒悬浮,从而接近液体。在沉积颗相对较粗的地区,提升了液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并且超出盖层强度,地下水会带着砂粒冲出覆盖层,并且喷出地表,出现喷水冒砂这类地质灾害。而岩溶塌陷,主要是指覆盖溶蚀洞穴上面的疏散土体,在外在动力或是人为因素影响之下,出现突然性的地面变形现象,进而出现塌落与沉陷的现象。导致塌陷活动直接性原因除了洪水、干旱以及地震这类自然原因之外,经常还与抽水、排水以及蓄水等这类人为因素有十分紧密关系。地下水运动是塌陷出现的关键所在,地下水流动与其水动力变化是岩溶塌陷出现关键因素,地下水径流汇聚与强烈地段,遭到水文地质影响,遭到一定水流冲刷力,并且对稳定溶洞地质地层构成形成破坏,进而削弱了土地抵抗能力,出现塌陷现象。
2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处理措施
2.1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控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和实时情况,相关单位及科研机构要及时建立地下水等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系统。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实时监控的方式,密切关注水文地质情况的变化。当出现异常的变化趋势时,相关人员就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更加严重的次生灾害出现。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阴雨季节或台风活动频繁的时期对水文环境的监测就显得格外必要。地下水位线的起伏波动会对周边环境及地表建筑物的稳定带来直接影响。为此,应建立各类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避免灾害发生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能力的单位还要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和精准化,通过水文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划分让监督管理能够落实到位,确保每一项监管工作都能够有序开展。水文工作者不管是监管人员还是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应该严格遵照规范要求,实时反馈水文地质环境的数据变化情况,确保监测系统的作用能够充分得以发挥。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适度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的利用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绿色环保化的应用方式,严格控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程度。人类活动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例如,对地下采空区进行填补或增加人工湖等,还原原始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如果只顾盲目开发和利用而疏于对当地水土环境的保持与维护就极易因地质活动而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3科学开展水文地质灾害整治活动
对于由于水文地质因素带来的地质灾害,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方式开展水文地质灾害整治活动。将相关的措施落实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针对某个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全方位地研判,明确出整个区域内由于水文地质因素而导致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根据这个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如果因为各种类型的开采活动导致了水体污染问题,整个情况已经对水文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同时还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地下水系统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情况的整治,采取综合性措施,对已经出现地下水污染的区域开展综合治理,这个过程中还应当综合控制出现地下水污染的范围,确保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地下水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各个城市地区还应该综合考量区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我国整体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但是区域分布并不平均。地下水使用过量,会对地质土层产生冲击力,破坏地质稳定性。而地下水过度开发,也会形成漏斗形区域,引发区域沉降。因此,各个城市必须加强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评估与判断,采取合理的地下水开发策略。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所具有的时效性,能及时反映污水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对地下水造成进一步污染。这个过程中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必须加强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实现各项举措的高标准开展与落实。
4结语
综上分析,水文地质因素与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需充分认识到水文地质因素带来的影响,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水文地质因素产生的负面作用,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建群,安飞,周磊磊.讨论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4).
[2]郭晓伟.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