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深化设计与BIM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改造项目中的创新应用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1期   作者:周俊
[导读] 钢结构深化设计时,通过合理改造方案和创新型加固方案,使老结构加固更加合理、施工更加省时便利。总结的具体施工经验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摘要:以济南西部会展中心项目为例,针对项目工期紧、主体钢结构拆除及改造工程量大、新老结构的有机结合界面多、配套钢结构复杂等难题,通过BIM模型整合,很好地解决了钢结构与其他专业间的错、漏、碰等问题。钢结构深化设计时,通过合理改造方案和创新型加固方案,使老结构加固更加合理、施工更加省时便利。总结的具体施工经验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场馆改造;钢结构深化设计;BIM模型整合;加固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次主会场改造的双层小展厅F3位于大展厅A1与D1
之间的中轴通道上。小展厅平面呈切角的三角形,横向最大宽度170.9 m,东西向通道纵向总长271.1 m。屋顶最高点高度为35 m,16 m标高平面和屋顶结构采用钢桁架体系。
二、工程难点
该工程的施工难点如下:
        1)该项目工期紧、主体钢结构拆除及改造工程量大, 新老结构的有机结合界面多。施工采取立体交叉作业、拆除与加固同步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和拆除是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
        2)涉及众多专业,例如土建、机电安装、内外装饰、声光多媒体、电梯、自动扶梯等。钢结构深化时必须与它们密切配合,无缝衔接。
三、深化阶段通过钢结构三维建模和BIM模型整合的创新性应用,及时解决问题
        本工程涉及众多专业,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由各专业单位进行各自的建模工作,如钢结构深化单位对新增、加固等钢结构进行建模,混凝土结构由BIM小组进行建模, 机电深化单位对各种管道和强、弱电系统进行建模,装饰深化单位对内外装饰系统进行建模[1-2]。最后由BIM小组根据各专业提交的模型进行整合,建立BIM信息模型。通过
        BIM信息模型可以直观地检查出结构的错误、遗漏、碰撞等问题,还能检查各专业配合的合理性,适时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
1、基于钢结构BIM模型平台对新老结构有机结合的管理及解决问题
        从收到扩初图开始,对新增、加固等结构进行建模, 然后整合BIM模型。基于钢结构BIM模型平台,对拆除及加固构件进行统计和分类;评估新建结构对既有结构的影响;分析既有结构拆除部分对整体(或局部、周边)结构安全的影响。最后,还对拆除构件二次利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由于BIM模型中含既有结构、拆除结构、新建结构、加固结构,深化时在BIM模型中将这几类构件的利用状态和颜色进行区分,例如将既有结构的颜色用深灰色表示, 拆除结构用黄色表示,加固结构用绿色、深红色表示,新建结构用蓝色表示,楼梯用棕色表示等。这样既便于深化过程中的管理,也方便了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查询,信息一目了然。

        例如本工程中需要拆除的构件有600多根,这些构件分布无规律、位置相对分散、地方非常广,现场已分布众多的墙体、管道、线槽和装饰物等,施工时仅通过图纸来寻找确定是很耗费时间和人力的,而且很容易出现差错。在施工准备期间,技术人员可以利用BIM模型,根据设定的颜色快速找到构件及其所处位置。

        通过查看模型中的构件外形特征、几何尺寸以及相邻构件关系,既能快速确定施工方案,又能准确估算施工持续时间。
2、钢结构与机电、消防等专业的碰撞与协调,合理调整设计方案
        通过BIM模型的检查,发现13号钢楼梯穿过会议大厅与机房隔墙,14号钢楼梯穿过迎宾大厅与机房隔墙,这2个钢楼梯都跨越了2个防火分区,而且14号钢楼梯还存在净高不足的问题。为此,通过与各相关单位协调,机电深化设计通过压缩管道高度,增加管道宽度,保证管道通风不受影响。钢结构深化设计建议在隔墙上开设防火门,解决消防问题。
        考虑到此楼梯仅用于检修,创造性地采用将13号钢楼梯改为钢楼梯加爬梯的形式,来解决楼梯局部空间过小而无法布置的问题。


3、基于BIM模型平台的多专业协同设计,优化设计吊顶转换层,提出合理改造方案
        为了配合装饰吊顶龙骨的安装,屋顶桁架下弦需要增设转换层钢梁。初期方案是将转换层钢梁下表面与下弦杆下表面齐平,这样可以将上部有效使用空间变大,还可使龙骨竖向吊杆变短。
        但在与BIM模型合模后发现,下弦平面内布置有众多的系杆、水平支撑,钢梁与它们发生了碰撞。由于桁架竖向腹杆水平间距均为3.1 m,正好符合转换层钢梁的定位要求,于是将转换层上移,钢梁下表面与屋顶桁架下弦的上表面基本齐平,钢梁腹板背靠在桁架竖向腹杆侧边,然后施焊。次梁(方钢管)直接搁置于钢梁上方。
        吊顶层内部不仅布置有转换层钢梁、马道、声光多媒体设备吊挂平台,还有暖通、消防、强弱电等众多的管道。通过BIM模型的检查,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 机电管道与钢梁碰撞、机电管道穿过马道、机电管道与提升支架碰撞、装饰吊顶与钢结构龙骨模数不匹配、设备吊杆与装饰吊顶凹槽碰撞等问题。
        经过与各相关专业沟通,通过采取优化钢梁截面和布置,使钢梁局部下沉,调整管线布置,改变管道形状(如将圆管改为矩形管),调整声光多媒体吊点位置等方法, 解决了这些问题。
4、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提出免拆除、无支撑、形式多样的创新型加固方案
(1)多种形式的加固方法,有效提升了钢梁承载力
        由于23 m新增了钢平台,按照设计图要求,16 m标高楼层中就需要替换12根位于新增立柱下方的钢梁。如果按照图纸施工的话,就需要先凿除大面积的楼板,再置换钢梁。这将会造成现场的拆除工作量巨大,且使施工通道无法畅通,进而影响后道工序开始施工的时间,施工周期将加长。
为此,深化设计通过多种方案对比后,提供2种创新型的加固方案。对于部分受力较大的6根钢梁,将既有楼层梁作为加固桁架上弦,通过增加下弦和斜撑的形式来对此梁进行加固。
        对于部分受力较小的6根钢梁,采用楼层梁加T型钢的方式进行加固。
        上述加固方案免除了楼板大面积的凿除,避免了二次楼板浇筑、养护和施工通道不通畅等不利影响,方便了现场施工,还能楼上楼下同步施工,缩短施工周期,从而加快了工程进度。
(2)无支撑形式的钢梁创新型减高法
        23 m标高新增楼层由于净空不足,需要将26.5 m标高夹层中的6根主梁高度降低100 mm。设计图纸中要求必须替换钢梁,如果这样施工的话,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凿除此层半数以上面积的楼板,还要对30多根原有次梁进行顶托固定,这样才能置换钢梁。如此狭小的地方,这样施工不仅造成工作量成倍增加,而且效果还不好。
        由于此夹层为设备机房,施工中设备和机器并未移走,考虑到下方正在进行23 m标高钢平台的施工作业, 亦欲将对机器设备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无先例的情况下,深化设计创造性地提出在钢梁下方增加2条加固钢板, 间隔1 m加设加劲板,并在钢梁跨中1/3处加设斜撑,然后割除钢梁下翼缘。通过验算,结构安全性完全满足,下方楼层净高也满足建筑要求。
        结语:钢结构深化设计过程中,借助钢结构BIM模型,使新老结构有机结合。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整合,很好地解决了钢结构、机电、装饰等专业之间的错、漏、碰等诸多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与原设计密切配合,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改造方案和创新型加固方案,将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深化设计阶段解决,为现场施工提前完工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物的内在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老旧场馆和建筑的功能提升改造项目将会越来越多,钢结构深化设计和BIM技术有机结合将以其良好的综合优势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H型钢梁  T型钢加固李龙起.Tekla在钢结构中的深化设计及使用问题初探[J].许昌学院学报,2018,37(12):40-43.
[2]壮真才.BIM技术在钢结构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 2016,43(9):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