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冬梅
[导读] 时代进步,科技振兴,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摘要:时代进步,科技振兴,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标准逐渐提高,在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要求上得以体现,这就为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建设提出了要求。园林绿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容市貌,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是重点项目之一,良好解决快速发展经济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实用价值。大力对植物造景技术进行发展,可以节约整体绿化的成本,高效率、高回报的完成园林绿化工作,最有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植物造景的实践应用,分析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意义,简要的阐述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绿化;意义;应用
        摘要:绿色生态的基础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是近些年从国家到人民群众都重点关注的问题,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及时恢复城市园林绿化成为现代基础建设的关键。植物造景技术的研究应用,有效的增强绿化效果,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现代居民的审美要求。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实践,具有推动意义,目的是为了恢复绿色生态环境,避免因一味地大力发展经济而破坏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让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充分联系在一起,保护好地球家园。
        一、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之我们对于生态的现代化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幸福生活之中,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绿色生态、园林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力推动园林绿化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专家发现了植物造景技术的优点,合理的利用空间环境,充分节约成本,既能够改进生态环境,又可达到较高的观赏价值,比普通的花卉草木更容易满足现代社会审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多变性。植物造景的成功应用,不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进程,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非凡的意义,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带来了高回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
        1.主题性原则
        主题原则是一个植物配置的纲领,通过这个纲领,确定要通过植物景观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这种植物造景常常需要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乔木、灌木、花卉,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继续延伸并扩大其内涵,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特征【1】。主题选定好,才能达到植物造景美观性、可塑性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可进行一定的绿化创新。在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当地增光添彩,打造出美丽的“城市名片”,凸显当地的特色文化。
        2.适宜性原则
        该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常提到的“适地适树”。二是与四周环境的协调与适宜。适地适树指,为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各种自然环境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康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保证成活。但“适地适树”不能被拘泥于固定的树种中,一些经驯化、引种,能在当地生长良好的外来树种,完全可以被选入植物配置,而这些树种也常常是具有某些当地植物缺少的优点,例如金叶女贞的引进,为北京绿化增添了一个新鲜的彩色元素,也为植物造景提供更丰富的色彩空间【2】。
        另外一点就是植物造景要适应或符合生态综合功能的要求。充分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选择习性符合生态要求的植物,利于此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与造景处四周环境相协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的数据支持下,合理的根据地域、植物特征,推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让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共同进步,相互联系,达到人类快速发展和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
        3.时效性原则
        所谓时效原则指的是植物配置设计时,要考虑长期与短期景观效果相结合,也要考虑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所需的时间。在设计时可考虑将快长树与慢长树相搭配,适当考虑植物的生长空间与长势。若想在早期见效,可适当密植,几年后进行间移,但必须考虑到将来间移后的景观效果。

时效性原则的掌握可将园林绿化工程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通过对植物造景的时效实践,合理的进行植物配置,达到绿色生态要求,合理的利用了绿色资源,避免了时间、资源、成本的流失浪费。
        4.美观性原则
        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确实迫在眉睫。但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原有的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在现如今要求园林绿化的时代已经无法达到要求。植物造景本着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绿色资源的初衷,兼并着美观性原则,合理的植物造景达到园林绿化标准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周围环境,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美观性的原则,配合周边环境,选择合理的植物类型、种植效果,让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有机结合,达到植物造景应用最优化。
        三、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技术
        1.分清主次,实现疏密有度
        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当地环境、文化特点,分清主次,首先要达到充分的绿化效果,让植物造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接下来,考虑美观性、协调性等要点,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量达到观赏效果。种植疏密程度、生长快慢速度等技术点分析到位,从整体到细节,将不同种类、不同效果的植物进行造景,配合周围环境特点,远景近景、纵横交替,实现疏密有度,应用合理。
        2.明确植物生长变化
        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绿色生活,是植物造景应用的最基本目标。上文讲到植物造景还要拥有美观性、协调性等等特性,那么在进行应用建设的时候,就应考虑到植物的生长变化。理解时效性原则,例如植物种植后的生长速度,植物不同季节显现的不同效果等等。四季交替,不同植物的有机结合达到植物造景的效果,各自发挥自身作用,春夏秋冬,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同的作物变化生长,美观、协调,实现应用的价值最大化,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
        3.合理空间的应用
        合理进行空间应用,街道旁和公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合理利用空间就成了植物造景的技术难点。不同的空间效果,封闭或者开放的周边环境,要合理的最大化的利用好空间资源,植物的选择,种植的疏密度,通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保证绿化效果,不浪费空间资源。
        4.在植物造景技术中融入透视、几何以及视觉错觉的理论
        通常人们对景观园林效果图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通过视觉传递,设计师通过视觉引导来直接影响景观园林效果图的设计效果。视线透视以及远近效果都是依靠选择的景观植物所产生的,如乔木和花草等不一样的植物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景观园林效果图的植物造景时,要了解多种表达方式,如视线上的透视变形、几何以及视错觉等方式,呈现出来符合时间、地点以及植物所要表达出来的韵律方面的园林景观,也是为了符合观赏人在视觉要求上的需要【3】。
        四、结束语
        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逐渐成熟,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一些破坏,植物造景合理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现代绿色标准。植物造景还同时提高了环境观赏度,顺应现代审美标准,与传统造林绿化相比,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可塑性、多变性,推动园林绿化的发展。
        植物造景的应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空间资源的浪费、时效性不达标等等。我们应当继续研究更合理的技术,完成更完美的植物造景建设规划,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志红.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西省太原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站,2008 (03) :42-44.
        [2]张洪涛,王治国.论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手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113-114.
        [3]李继辉.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6(06):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