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探析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1期   作者:赵传臣
[导读]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部署,为当前我国乡村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部署,为当前我国乡村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美丽宜居乡村在从提出至今,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分析原因,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关键词:国土空间;美丽乡村;规划
引言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都对乡村规划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国土空间规划形成的“五级三类”构建系统,对村庄规划实施层层管控,实现对乡村保护性开发,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美丽乡村的概述
        乡村主要是指居民将农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和城市相比,乡村属于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概念。美丽乡村一共分成两个层面:①乡村外观的美观性;②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其中外观主要是乡村环境的优美,对乡村布局进行规划的合理性。农民幸福指数主要是指,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民物质富裕、工作有序等。
        站在建筑学角度进行分析,对于美丽乡村而言,其自然空间中,通过建筑要素和其他界面的因素,可以容纳三维空间,北三维物体围合,其中包含内空间和外空间两种。其中内空间,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而外部空间则是开放的完整空间,也可以分为私人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等。站在景观学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乡村空间可以分为乡村中户外、面向居民的、免费开放灯光场所,如场院、集市或者水井边等空间。这些场所中,存在一定的景观和休闲等功能更,人群相对集中,对此这一类型的空间是最容易被识别的空间,同时也是乡村和城市的不同之处。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
        村庄规划属于城镇边界之外的详细规划,主要涉及两项问题:①村级土地利用规划;②村庄规划合一问题。目前用地分类还存在缺乏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庄规划对土地的使用,将重点放在了其经济以及社会属性;粗略的将村庄农用地定义为“非建设用地”,不符合国土空间体系的要求,也不利于村庄建设发展;在用地上分类的不足对村庄规划“多规合一”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2技术底图不统一
        目前村庄规划技术底图的编制主要采用AutoCAD中dwg格式的数据,一般按照1:1000进行绘制,具有较高的精度。村土规编制主要采用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一般按照1:10000进行绘制。而国土空间规划数据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基础,调查比例尺不低于1:5000,其精度难以为居民点布局提供指导。村庄规划空间尺度较小,对精度的要求较高,为此还应统一技术底图,才能实现“多规合一”的目的。
2.3公众参与度低
        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设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也是要村民积极参与,才能保证美丽乡村规划效果。但是从目前的村庄规划现状来看,虽然村庄规划紧紧围绕村民需求开展,但是村民对村庄规划编制参与度较低,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目的、作用以及内容了解的不够,这对村庄工作规划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措施
3.1制定用地分类标准
        现有的村庄规划以及村土规用地分类还存在问题,难以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的要求,对美丽乡村规划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此应制定完善的用地分类标准,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从社会属性、经济属性、自然属性等多个方面,健身完善用地分类体系。首先应将村庄用地分类分为三种,即建设用地、农用地以及生态用地。其次应对各类用地进行详细划分,具体各类用地的具体定义;最后与最新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进行衔接细化。
3.1.2明确村庄新兴产业用地分类的定义
        通过对“乡村振兴”较为成功的案例分析,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型产业形式主要由农家乐、民宿、客栈酒店等,该用地可以定义为村庄居住用地;农村合作社、文化活动室、养老医疗中心、美食街、游客服务中心等,该用地可以定义为村庄公共服务与管理用地;工艺品生产、农副品生产加工等,可以定义为村庄工业用地;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村庄物流用地。这样明确定义各类用地,可以加强各类用地的管控,促进村庄规划水平。
3.1.3增加乡村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用地
        在乡村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用地方式,还应增加构不成规模的历史文化和风貌保护用地,这样可以充分展现村庄发展历史和风貌,对我国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增加乡村历史文化与风貌保护用地,还应尽快出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此类空间的管控。
3.2实现技术底图的统一
        技术底图的统一对“一张蓝图干到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空间规划技术导则,要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最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利用“双评价”引导技术底图的绘制,同时还应的对技术底图进行综合校验核定,在校验核定过程中,应明确“三区三线”,反馈修正不合理的地方,校验核定以后,可以作为空间规划的底图。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以及“双评价”体系在技术底图的运用可以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的问题。但是对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精度还无法对居民点详细规划布局进行指导,因此村庄规划主要以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底图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按照不低于1:2000的比例进行技术底图的绘制,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外业获取更高精度的数据。
3.3引导村民的积极参与
        建设美丽乡村,还应让村民积极参与,围绕村民的需求进行村庄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村庄规划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协调,针对不同的村庄情况,编制不同的村庄规划。对于有条件进行编制的村庄,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协调模式,“自上”是指“驻村规划师”,深入村庄了解居民以及生产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村庄规划。同时由村党组织以及村委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引导。“自下”是指村民和乡贤,从村民了解乡村情况,并加强对村庄规划的认识,乡贤可以为规划师出谋划策,从而能够更好进行村庄规划。对于没有条件进行编制的村庄,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协调模式,“自上”是指可以要强高校学子自愿参与到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时由村党组织以及村委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引导。“自下”是指村民和乡贤,由村民和乡贤对规划规划工作进行监督,保证村庄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4结语
        美丽乡村规划是当前乡村规划设计中的主流方向,美丽乡村规划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基础,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民风民俗。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加强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考察,加强乡土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陈芳芳.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J].居业,2018(10):23+28.
[2]王赢.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07):16-17.
[3]郭绯绯.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研究[J].乡村科技,2018(19):58-5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