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在有效的研究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过程,要加强路基连接段的病害防治能力,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研究了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的病害因素,分析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希望有效阐述能够不断提高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水平。
关键词: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
引言
公路桥梁建设过程,要重视提高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的施工水平,从而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以全面提高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的病害防控效率。本文通过实践分析,总结了具体的防治方法,希望分析能够不断提高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
1 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分析
1.1 压实工作不符合施工标准
在实施公路桥梁项目施工时,对桥台台背的压实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填料的压实效果也会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水平。通常,对压实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施工原料、工艺、使用设备及环境等多方因素都会对压实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而车辆及天气等原因也会对桥梁的使用造成一定破坏性的影响,长时间的破坏会导致公路的路基出现下沉等现象,从而对桥梁的整体性构成威胁。上述负面影响因素能够对地区的交通系统形成一定的破坏力,同时还会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无形中增加经济成本的投入。
1.2 沉降差异性
由桥梁路基的连接部分不均匀导致的沉降现象是由于刚度、车速或者车辆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般来说,不均匀的沉降现象主要分为纵坡变化和局部沉降两个类别。其中局部沉降按照发生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大范围和小范围沉降。桥梁与公路差异可导致局部沉降的发生。桥台构造的刚度较大,在具体施工时需使用专业的灌桩技术来完成,因此沉降效果并不明显。而台后端路堤的施工原料多属于柔性,在车辆行驶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导致出现变形现象。综上,桥台和后台的模量差异具有较大的弹性,从而形成压缩沉降的差异。桥梁路基受到外力作用后,公路和桥梁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效果,由此在实施路基沉降施工时,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填土沉降现象,需严格保证填土量。而从实践效果可见,由于自然沉降的影响,对沉降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且沉降差异逐渐增大,最终导致桥头跳车等现象频发。
2 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的病害防治措施
2.1 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
2.1.1 静压注浆法
该类技术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设备使用率高且成本低等特征,不会受到时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多用于公路连接段的病害防治工程中。该种方式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气压和液压。或者电化学原理将可形成固化反应的浆液灌注于孔缝中,从而实现对地基的改善,使力学性质达到标准。这种方式即可对渗漏现象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又能纠正倾斜或者对项目进行加固处理。当前在水利及地下建筑等多类工程中应用交广,且适应的地基种类也较多,如软黏土、杂填土等。
2.1.2 旋喷桩法
该种方式是使用旋喷钻机,将调制好的浆液从高压泵中喷射到土体中,从而借助高能量的液柱完成土体的切削。同时钻杆的高速旋转和缓慢上升状态,可充分搅拌浆液和土体,并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分布,待硬化后形成柱体物质。该种方式能够在软土层中形成复合式的地基,从而大幅提升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对土体的性质具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充分提升地基的承受能力,从而防止沉降变形发生。
此外该种方式使用的钻孔直径较小,可形成固结体的直径比钻杆大8-10倍,能够极大简化操作流程,加速施工进度,从而最大限度提高项目实施的机械化水平。
图1 旋喷桩法图示
2.1.3 树根桩托换法
在套管的导向作用下,技术人员可使用旋转的方式实施下钻,从已形成的建筑基础中传入地基土,形成树根桩。在达到标准高度后,需对孔进行清理,完毕后放入钢筋,钢筋数量可以为1根,也可为多根,具体可依据孔径大小来放置。此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完成水泥浆的关注,与此同时实施振动和拔管工序,直至桩稳定成型。桩的角度既可以是垂直方向,也可带有一定角度,单根或成排形式都可。由于最后的性状类似树根,因此成为树根桩。使用该种方式的优势为可保持结构物和地基间的平衡,在增强地基稳固性的同时,避免对结构物形成破坏性影响。最后由于施工过程中无需振动,因此不需要体积较大的设备参与施工,整个施工过程实施较为灵活,因此其应用率更高。
2.2 桥头搭板的处理
桥头搭板作为公路和桥梁的连接纽带,其厚度和长度指标会受到桥台和路径沉降的直接影响。而安装位置则与桥梁的具体荷载量和车辆的重量有关。当前多数桥梁路基的连接多数会倾向选择厚度为30mm左右的搭板,将桥梁连接部分的沉降向搭板承重量转移,避免在连接处发生过度沉降而出现跳车现象。良好的搭板设计会大幅缓解路堤所承载的压力,因此技术人员可通过改善桥梁两侧受力情况来缩小沉降的差异。
施工方在实施搭板的布置前,需严格把控用料质量,对于填充物或者搭板自身均需选择符合行业标准和项目要求的原料。搭板的长度和厚度指标也需按照标准选择,搭板与路面之间不应存在缝隙,从而提升二者之间的紧密度,减少车辆在经过时产生过量的振动,这既可为驾驶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驾驶环境,还会延长搭板的使用年限。
2.3 软基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该部分施工对整个项目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充分掌握路况信息后,应对施工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根据具体的土层结构选择适合的方案内容,针对如引道桥台土层在0.5m以内的部分,可使用换填处理技术。在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时,尽量将处理的长度控制在300m以内,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工程内容。此外对于填充料的选择也应高度重视,施工方应结合不同的土壤在压实设备的作用下产生的压实变数等指标进行具体选择,应保证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降低压实难度。当前我国较多地区使用泡沫混凝土等作为填充原料,可明显减少地基出现沉降的风险。通过已经建成的桥梁连接部分可知,技术人员需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对桥梁的过渡部分进行变形控制。如对路基的施工沉降量进行严格把控,同时注意发水性能指标,重点加强排水设计,在不会长期遭受浸水的部分使用浆砌片石进行护坡处理。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实践研究过程,要结合具体情况,科学的制定更加完善的防治对策,从而才利于提高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施工质量。希望通过以上阐述,能够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施工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徐文涛.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措施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3):256.
[2]杨永生.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措施分析[J].四川建材,2017,43(12):207+209.
[3]贺晓波.公路桥梁路基连接段病害防治措施的相关探讨[J].建设科技,2017(2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