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项目中景观场地排水的处理---以上海泗泾某长租用房改造为例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张慧杰
[导读] 随着城市双修的到来,城市更新类项目逐渐增多,改造项目华丽转身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
        摘要:随着城市双修的到来,城市更新类项目逐渐增多,改造项目华丽转身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改造项目中的景观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又有哪些被人忽略的细节直接影响了使用者的体验,本文仅从场地排水角度浅显分析如何为改造的景观添砖加瓦,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字:景观改造  排水   生态 低污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初的社区无论在建筑的外观上还是在景观环境的设置上都无法满足居民新的需求,大拆大建已然不适宜,老旧社区改造升级必然成为居民生活条件提升的必经之路。吴良墉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对改造的定义是:改造、改建或再开发,指比较完整地剔除现有环境中的某些方面,目的是为了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1]。
        老旧社区改造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产权归属、多方协调的前端问题,有绿化不足、停车困难等先天问题,还有结构荷载不足、雨水排放不利等技术问题,作为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问题为本职工作。我们就从老旧小区雨水排放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展开本次叙述。

一、景观雨水排放的目的;
        景观雨水排放的目的分为功能性目的和生态性目的,功能性目的是针对基本的使用功能而言的,这也是雨水排放的初衷,生态性目的则是针对大的水循环来说的,这是雨水排放发展过程中逐渐被重视的问题。本次我们就将功能性目的和生态性目的放在一起来讲。
1.避免积水,满足雨天基本使用功能
        基本的功能要求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根本,对于实际建造,更是不可逾越的要求,很多情况下,基本功能明确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品质[2]。避免积水,这是雨水排放最基本的目标,雨水不及时排掉,会在道路、台阶、坐凳、建筑墙角等地方形成积水,影响行走和坐卧;潮湿多雨的地区,排水不畅的区域会生长苔藓类植物,导致地面湿滑形成安全隐患;路面积水还有可能造成道路面层和基层破坏,影响行走。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经常看到的现象。
2.减少对构筑物的损坏
        景观构筑物,例如,亭台楼榭,景墙围墙花坛,如果没有考虑排水问题,雨水很容易顺着底部渗入基础,造成构筑物基础受损,影响构筑物的使用寿命,更危险的是,基础受损,可能会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3.缓解地下水位越来越低的现象
        这是雨水排除的生态功能的体现,城市硬化程度越来越高,打破了原有场地雨水平衡。从美国的低影响开发到我们国家提倡的海绵城市,其目的都是通过雨水的管控,尽量就地平衡雨水,促进生态平衡。雨水若能合理管控,就可以促进径流下渗,降水回归土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当然雨水排放还有其他的目的,比如,减少城市内涝、减少污染,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创造更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所以,在进行雨水排除的时候,我们在满足功能的基本要求下,要适当融入生态概念,美化排水设施,兼顾美观。

二、本项目中景观排水存在的问题
1.本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开放商牵头建设的旧改项目,原业态为社区配套商业,因人气不足导致商业败落,距泗泾地铁站仅900米,有近地铁的属性,距漕河泾开发区仅6站地铁,有就业区的有事,再加上2015年国家开始大力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开放商决定将此地转型改造为长租公寓。
        项目分为两大块,商业街中心景观和滨河带景观。商业街中心景观被改造为各类主题小广场,符合长租公寓内年轻人的需求,技术上主要解决中心区域排水沟破坏无法使用的问题;滨河带景观保留,品质提升,主要解决因排水不畅造成滨河路泥泞不堪的现状。
2.业主的诉求
        滨河步道段植物与硬质平收边,植物斑秃,导致水土从种植区流入步道,步道路面坑洼,本身就积水,最终造成滨河路泥泞不堪,使用受限;种植区雨水直接通过路面排放到河流,造成河流水质下降,业主方希望通过一定的措施解决排水问题,减少河流污染;但又不能破坏原有结构,不能大动土方。
3.本项目景观排水存在的问题
        改造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新建项目的排水系统可以完全新建,排水系统完整良好,质量可控。改造项目面临着解决原有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同时还需解决新的景观设计产生的排水需求;改造过程中还可能破坏原有的排水设施,导致旧有排水设施受损,从而不得不重建排水系统,重建排水系统就必须面对现有地下管线复杂的现实,设置排水管、检修井困难,设计无法掌控现场,导致现场很多突发状况。
        本项目面临的排水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1、商业街中心区域排水口设置不合理
改造前是居住区配套商业,商业街中心位置既是消防车道又是商业内街,采用的是花岗岩铺装,居中位置设置了一条线性排水沟,用于排放场地的雨水和建筑屋顶的散排雨水;但因场地坡度设置不合理,导致建筑出入口、建筑外墙边标高低于排水沟,沿建筑周边积水严重,建筑入口的台阶已经被雨水浸泡损坏不能使用;汇水面积过大,距离排水沟较远的水无法排入排水沟,造成商业街局部形成很多水洼,雨天行车,积水飞溅,令人恼火;又因是消防车道,经常有较重荷载车辆通行,造成线性排水沟面层被碾压损坏,局部塌陷,排水沟不连续,已经失去了排水沟的功能。
2、滨河带排水坡度设置不合理
        滨河带雨水排放的原有策略是利用坡度就近排入河道,但滨河步道坡度内低外高,雨水无法排水河流,滨河步道与建筑间有坡度大于45度的种植,植物生长状况很差,雨水携带着泥土冲入步道,致使步道积水生苔非常严重,天气晴朗时都需小心翼翼通行,更别说雨天,步道的无法使用白白浪费了滨河景观,非常可惜。
3、滨河节点处标高设置过低
步道沿河布置,设置了若干节点,节点处本应是驻足欣赏美景处,却因标高低于周边,变成了一个个水塘,水洗石面层经过长期的雨水浸泡,剥落开裂,导致整个地面起拱,节点无法停留,不小心还可能踩到一洼水,非常影响使用者心情。
4、种植区坡度过大,雨水渗入有限
 种植最大的区域坡度均超过了30%,雨水流速较快,虽种植面积较大,但渗入土壤的量有限,间接造成了雨水径流的增多。
三、解决方案
场地的排水分为汇水、输送水、出水三个环节,输送水不在我们本次讨论范围内。本项目在充分考虑原始地形和周围环境条件下,对场地的雨水排放做了两种分类,一种是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排入市政人行道,;另一种是汇水经过过滤就近排入河流,成为景观用水的一部分;涉及到汇水和出水的若干问题。
本项目采用的雨水排放的措施有:
        1.增
1.增加透水铺装,促进雨水下渗;
在滨河节点位置,采用了透水混凝土,一方面减少地面径流,另一方面促进雨水下渗,完全解决了滨河节点的雨水;
2.增加排水点
景观节点、转角、台阶下,增加雨水口,消除排水死角,精细化雨水管理。
种植坡度大的区域,增加种植区域与园路立收边,减少泥水流入园路。
        2.滤
1、增加简易小型过滤设施,利用碎石和无纺布在过路雨水管两端增加过滤层和反过滤层,过滤后的雨水排入河流;
2、在过滤设施周边种植鸢尾、美人蕉等耐水湿植物,既能美化裸露的碎石,又能增加观花草本,也希冀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够加强过滤效果。
3、种植区域较大的区域增加根系发达植物,采用补种,加密种植等手段过滤雨水;


    图1 改造前              图2 改造后               图3 滤水设施
        3.减
1、充分利用高差、合理设置坡度,对常规雨水口进行多方考虑,减少不必要的雨水口等设施的设置,尽量不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减少开挖检修;
2、减少硬质铺地,增加绿化面积。设置满足使用人群的活动区域,给绿化留出更多的空间,不但减少了地面径流,增加了雨水下渗,而且美化了景观,分割了空间。
3、减缓局部过陡种植,增加雨水下渗量。



四、结语
        本项目最大的亮点是结合立收边设置的滤水设施,滤水设施4米间隔一个,明显改善了滨河道路的行走体验。作者在写这篇论文前,特意在项目完工后2年,下中雨时去项目地进行了回访,中心街区雨水排放非常顺畅,没有积水的区域,滨河步道已经完全恢复了滨河应有的景观,往昔的苔藓泥泞荡然无存,路面整洁干净,完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排水效果。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看到如此清爽干净的场地,心中无限欣慰。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马天天 华南理工大学 场地雨水排除与景观设计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