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陈琛
[导读] 装配式建筑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每个部件的加工都由工厂完成,以此为基础,将预制部件运送到工地完成装配,使得建筑生产的整个过程具有完整性,形成一个系统。
        摘要:装配式建筑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每个部件的加工都由工厂完成,以此为基础,将预制部件运送到工地完成装配,使得建筑生产的整个过程具有完整性,形成一个系统。所以,如何使管理方式的优势在建筑项目产业化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工程领域需要深入探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需求分析为前提,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优化措施展开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引言
        装配式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由于当时信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利用电子技术的工业发展缓慢,信息电子技术最初出现时并没有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建筑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建筑条件的不断成熟,社会逐渐逐步开始高度重视传统装配式建筑对现代城市主体建筑的应用重要性,并将其广泛应用到其他建筑领域。许多工程建设项目单位也充分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作用。许多大型建筑工程没有直接应用这种建筑技术,但在搭建工作室的过程中,它很自然地被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并在随后的技术发展中逐渐更完善。现在这一概念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逐渐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这充分表明它在未来将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1装配式建筑设计概况
        在各种风险评估中应特别注意如何充分发挥管控的引导作用,促进行业稳定发展。建筑工程系统和建筑工程管理完全一致。基于传统装配式设计管理,建筑设计管理应满足先进技术要求。具体技术要求不应在后续系统维护阶段进行确定。连接电路设计编制完成后,应及时满足安全防护要求。在管控后续的技术应用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管控技术方法,以有效满足管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装配式房屋建筑设计与此问题有很大密切关系。通过对建筑设计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分析研究,环境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1吊装
        需要形成吊装的流水作业,包括不同单体之间的大流水和单体分区的小流水;装配式工程需要保证定位及标高的精度以节约人工和材料,包括转换层柱的钢筋定位、外墙和柱混凝土标高、楼梯混凝土标高、净空尺寸;预制楼梯应根据楼层进度同步吊装,避免累计层数太多而造成施工现场楼梯预留洞口的安全风险并降低吊装难度;现场应避免使用塔吊浇筑叠合楼板的混凝土层,缩短浇筑耗时,体现装配式的优势;浆料、垫片等材料应制订相应的进场计划,避免延误吊装进度;灌浆料的龄期应该纳入吊装进度计划中整体考虑。
        2.2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
        首先是堆场管理、施工场地优化布局。基于BIM技术模拟性的特点,在项目执行前对施工场地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环境进行对比,提高场地的利用率,避免在堆放过程中产生二次搬运、材料损耗等。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优势,用模拟技术1:1模拟出真实的现场施工场景,通过对不同施工阶段的现场模拟,得出施工道路布置、机械设备摆放、材料位置的最优解,从而合理的进行规划和布置,避免出现场地浪费、运输通道拥堵等情况。其次是施工进度管理。BIM模型中加入时间维度,用于施工进度管理。解决了以收集当前进度数据及施工经验调整进度计划,而对于调整后是否会存在其他问题的状况。

基于BIM可视化动态模拟的特点,将资源配置、施工状态、劳动力需求等信息融合在一起,结合传统的横道图和网络图,对施工精度实行全方位细化的控制。并可以将信息共享,保证施工管理人员所做的决定可以立刻被执行,提高现场施工效率。最后是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规划阶段的应用。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规划阶段,BIM技术可以在协同一致、相互关联、参数化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设计冲突而要进行设计变更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首先,通过利用BIM技术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对选址进行规划,对场地开展分析。场地分析在整个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会直接地影响到建设项目的定位问题。在过去的建筑项目中没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而且也无法处理众多的数据信息,而在应用BIM技术之后,可以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地融合起来,进而能够对建筑物的空间信息和场地条件进行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建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场地分析和规划选址的决策更加科学;其次,通过应用BIM技术来绘制图纸和建立模型。BIM技术相较于传统绘图的优势是它所绘制的图纸中的每一个图元都是有工程含义的,例如构件的空间尺寸、材料的属性等等,这样就可以让模型的参数关联起来。利用BIM技术建模之后,倘若改变了其中一个构建参数,与之相对应的构件就会发生改变。第三,利用BIM技术可以检查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冲突。通过设计图纸来想象建筑物的立体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进而造成施工与设计不相符的现象发生,导致方案需要重新修改。而利用BIM技术会在BIM模型中将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管线冲突显示出来,进而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予以解决;第四,BIM技术对于工程造价计算有更多的优势,之前的造价计算需要工作人员自己进行核实计算,传统的人工计算存在很多的缺陷,由于人工计算和统计会存在误差甚至是计算数据上面的失误,然而BIM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准确的计算。另外在工程造价的计算速度上面来比较BIM技术的计算速度更加快速。总之应用BIM技术进行计算既提高了准确率又增加了准确性。
        2.3装配式专项EPCM模式
        EPCM模式意为“设计、采购和施工管理”。与EPC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EPC承包商直接负责施工业务,而EPCM承包商代表业主对施工进行管理。装配式专项EPCM模式是指装配式专项EPCM承包商对项目的装配式专项设计、装配式相关材料设备供应和施工管理进行全面负责,同时提供全过程装配式相关咨询。根据业主提出的要求,向土建设计院提供装配式方案建议;设计、采购分包商对EPCM承包商负责,而施工分包商则不与EPCM承包商签订合同,但其接受EPCM承包商的管理,其直接与业主有合同关系[6]。装配式专项EPCM承包商的工作内容按照项目进度可分为前期阶段、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安装阶段、验收阶段。前期阶段:项目管理团队人员选派、项目风险评估与可行性研究、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提供项目融资策划、协助业主获得建设审批。设计阶段:根据各地政策和业主要求提出合适的装配式建筑方案(包括装配式建筑的面积比例和预制率、预制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类型和楼层范围、初步成本分析等),配合主体设计院完成全过程项目设计并独立完成装配式深化设计。
        结语
        综上,与传统建筑项目相比,装配式建筑项目体现出较强的特殊性,尤其是管理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流程的基本需要求作为着手点,对每个流程的管理优化措施展开了详细研究。通过本文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流程的优化措施展开的一系列分析,希望能使全过程管理理念得到有效落实,为提高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贾宏俊,张树懿.面向装配式建筑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改进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8,32(6):12-16.
        [2]范如君.IPD模式下BIM5D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18,25(11):69-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