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城市修补理念下的街道更新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林仕晨
[导读] 利用城市修补的技术定义对城市的街区进行设计更新分析,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导致的城市病的出现,要积极完善与解决城区中交通堵塞,景观不足与历史传承不到位等问题,积极打造城市街区之美提出一些新想法,望能够给他人借鉴。
        摘要:利用城市修补的技术定义对城市的街区进行设计更新分析,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导致的城市病的出现,要积极完善与解决城区中交通堵塞,景观不足与历史传承不到位等问题,积极打造城市街区之美提出一些新想法,望能够给他人借鉴。
关键词:城市修补,街道景观,景观更新
0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的改造工作大体历经从豪放式的拆建逐渐发展到缓慢渐进式发展的城市更新阶段。怎样做好老旧街区的整治工作,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是目前城市发展建设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还有关于人们生活水平。依照目前老旧居住区的实际问题,实现大规模的改造十分困难,所以通过城市街道环境的更新,以城市修补理论为依托,采取渐进式的改造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街道活力,将街道功能,文化水平与生活环境等效益进行整体性的提升。
1城市修补理念及相关研究
        在2015年的3月10日,陈部长首次提出“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的理念,在六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围绕修补的工作重点展开试点工作,在三亚等地卓有成效。现已形成相关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
1.1城市修补的定义
        作为城市精准修建的一个环节,城市修补主要是更新城市发展理念,这是一项长期且大规模的完整工程,这是既要保持原有形貌,也要融入新的建设理念,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
1.2城市修补的内容
        经过几年城市修补的经验,以完备技术框架,这是要针对城市建筑色彩搭配,夜景建设与违规建筑的搭建。利用城市的设计手段,能够让城市地形地貌,资源景观与文化底蕴完美的结合,突出主要问题,因地制宜。
2街道景观更新的内容及趋势
        当今城市化进程与日俱增,老街道的改造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城市发展功能的需要,凸显出城市与人们间的主要矛盾不断增加。人们在不断的认识与反思中深化城市街道景观的建设,通过完善与修补的方式达到不断完善与更新的,进而使越来越符合现在的城市人们生活。
2.1街道景观的发展
        城市内部街道从最开始的简单式到最后的繁琐式不断的再完善功能配置,形式会更加的具有丰富性。随着城市交通内部压力不断的升级,城市街道功能性也愈发的复杂,空间层次感也越来越大,景观在融合性与个性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理念。
2.2街道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快速的发展会让交通拥堵不堪,绿化缺失,设备不全是城市街道中普遍反映出的通性问题。街道会受密密麻麻的广告设施与高楼大厦的影响变得昏暗不堪。趁此借助修补城市这一机会能够有效解决城市街景发展的问题,这对有序发展提供难能可贵的机会。
3基于城市修补理念下的街道更新原理及策略
3.1街道更新的思路
        街道的发展与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系统,设计人员对其改造要秉承优胜略汰的原则,这就会容易造成街道景观与历史的脱钩。因此怎样秉承城市发展的道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善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要融入街道历史,塑造鲜明个人形象。
3.2街道更新的原则
3.2.1整体统一
        街道中的景观作为城市中最直观的体现,街道景观更新设计强调了城市的和谐发展,不应该缺失特色,不能千城千面。要以独特的色彩文化,材料特点构建起美丽的景观框架,要将城市的人文特色凸显出来,做到统一,丰富。
3.2.2以人为本
        研究的主体构造是街道的人群。街道景观的更新首先要满足人们情感的追求,还要考虑年龄段人群,人群的需要,要增加广场,绿化等空间,使人们与街道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
3.2.3可续协调
        街道景观是否能够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健康,环保,舒适,可发展,净化。

要通过现代技术,日常维护,城市监管与合理的开发将街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实现内部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与有序发展。
3.2.4历史传承
        每个街道的发展轨迹都有独特的发展目的,在隐市的角落里或在人心中。设计人员要遵守场地的发展规律,挖掘历史记忆,将街道本身韵味与本质留给后世。
3.3街道更新的策略
        倡导遵循当代城市修复技术将老旧街道的景观进行更新设计,采用优化与继承,改革创新的发展策略积极应对道路的交通改造,公共设施的改造,城市建筑的改造等等。
4精准施策打造城市之美
4.1目前主要现状
        由于建设时间久,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街区产生了许多问题。空间界面杂乱无序,缺乏文化风貌特色。老旧小区建筑陈旧,沿街建筑形象较差,防盗网、广告牌、横幅等破坏了原有立面形象。主要道路车行人行混杂,通行效率不高;公共绿化空间不足,缺乏体系,无法发挥公共绿地的功能。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均难以满足需求。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街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已经不复存在,而历史文化一直留存在居民记忆中。如何在环境提升的同时,复兴街区的历史文化,创造街区风貌特色,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文化归属感,是本次规划的出发点和目标。
4.2街道空间环境修补改造措施
4.2.1积极挖掘公共空间品位
        通过住区街道节点景观和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完善文化公园。挖掘文化资源,延续街区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特征的环境进行修复、环境景观提升,创造街区文化中心。改造商业街停车空间,增加绿化休闲空间,使店面改造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打造新的社区休闲娱乐公共空间。打造街道文化节点空间。增设商业街入口广场,沿街文化广场,在街道交叉口结合滨水特色设置水韵广场,沿街服务楼与餐饮建筑外增加竹韵休闲空间,沿街设置一系列文化主题空间节点,提升街道空间的景观环境和文化韵味。
4.2.2街道空间界面风貌创造
        建筑立面文化形象改善。对街道界面色彩、材料和风格进行控制和提升,创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街区历史文化相协调。建筑材料采用灰砖作为建筑墙面,建筑风格和符号。建筑屋檐细部,采用传统符号加以改良,形成既传统又现代的商业建筑形象;界面装饰与细部。统一店面招牌形式:住区外墙,可以设计莲花符号的栏杆,使竹编制与铁艺结合,形成竹墙飞花的特色形象;店面招牌在高度、风格、色调上相互协调,在解决建筑立面杂乱无序问题的同时,唤起传统招牌的文化记忆。
4.2.3步行空间优化
        提升步行系统的环境。强化街道空间与街区内部道路联系,形成开放互通的道路体系和连续的步行通道;禁止车行道上的路边停车,增加绿化隔离带设施,采用绿地分割车行空间与人行空间,着力解决人行道不连续,车辆侵占步行空间等现状问题。完善人行道铺装,对破损混凝土人行道进行铺装翻新,提升铺装品质;采用灰色相间的带有历史文化符号的图案,增加历史古道的韵味,强化文化内涵。建筑与机动车道路之间需增加绿化层次,设置线性绿化,丰富道路景观断面。改善步行体验,提高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质量。利用街道沿线绿地、道路广场绿地等空间,增加绿化停车位。对原有停车空间进行斜方停车位改造;采用立体停车的方式,增加公共停车空间。如下图1所示城市街道处处彰显新风貌。

5结束语
        目前在项目的执行时,作者发现只要充分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完美的打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建立优美的城市三维一体化道路交通环境。不断的更新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精细专项交通,积极完备城市建设环境,力争打造美好的城市精品生活。
参考文献
[1]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02).
[2]周安远,施建刚.基于利益关者分析的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研究[J].建筑经济,2009(10).
[3]徐苗,杨震.论争、误区、空白——从城市设计角度评述封闭住区的研究现状[J].国际城市规划,2008(04).
[4]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02).
[5]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