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菌培养也即在机体血液中展开细菌培养,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方法,能够检测血液细胞中有无感染病菌,可以辅助疾病诊疗,然而若是操作不当,也可出现一些严重后果,所以本文总结了血液细菌培养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一、关于血液细菌培养
一般正常血液中并无细菌,但若是受到细菌感染,容易出现局部炎症,此时若是细菌经由炎症部位进入机体血循环,则为菌血症;若是细菌进入血液且生长繁殖,则为败血症;若是化脓性细菌在血液中繁殖,且形成脓肿,则为脓毒血症。当我们用上述血液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仪(工作流程见图1)中做血液细菌培养,便能检测出致病菌。
(图1 自动血液细菌培养仪工作流程)
在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前,需要先行采集标本,标本由检验人员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采集,且需经过孵育等环节,方能初步判断,并发出报告。就血液细菌培养而言,所需时间较长,一般在5-7天左右,并且血液细菌培养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杆菌并不能被检测出。
二、血液细菌培养的注意问题
(一)注意釆血指征
针对住院治疗且病情危重的病人,在其未接受抗生素治疗前,可以进行血液培养,具体而言,釆血指征为:(1)有发热表现,且体温超过38℃,或是低温,体温小于36℃;(2)寒战;(3)粒细胞减少;(4)皮肤粘膜出血;(5)多器官衰竭;(6)白细胞增多;(7)血小板减少;(8)昏迷。即:当病人符合上述要求时,方能采集血液进行血液细菌培养。
此外,老年菌血症病人可能无上述第一项指征,当伴有中风、身体不适时,可能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新生儿败血症除却低烧或发热时,其他情况下很难培养出细菌,所以建议及时进行脑脊液培养、尿液培养;2岁以下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患儿常表现为白细胞增多以及发热(体温超过38.5℃)。
(二)注意皮肤消毒
皮肤消毒措施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细菌培养结果,所以必须掌握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即:首先,对静脉穿刺部位用70%酒精擦拭30秒以上;其次,用碘伏棉签消毒,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最后,行静脉穿刺并采血。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待釆血者对碘过敏,则仅可用70%酒精,而消毒时间需延长至60秒,于酒精挥发且干燥后,再行穿刺。
(三)注意釆血量
不同病症、不同对象,其采血量有所区别,采集足够数量的血液方能确保血液细菌培养有效进行。针对真菌菌血症、菌血症进行血液细菌培养时,所抽取血量为获得微生物的唯一变量,如培养血量从2ml变化为20ml,阳性率增加幅度为30%-50%。针对成人、儿童进行血液细菌培养时,血量也有所区别,若是儿童,尤其是新生儿,难以获取大量血液,所以釆血时采集1-5ml即可;若是成人,由于标本量较少(少于10ml)时难以培养出细菌,所以最低限量为10ml,通常可采集20-30ml,不过由于釆血30ml容易导致医院获得性贫血,建议引起重视。
(四)注意血培养数量
若是将一次静脉釆血分别注入到数个培养瓶中,则应将其当做单次血培养。当前有关研究已经证实,将适量采集血液注入2个或3个血培养瓶中,便能检测全部真菌菌血症以及菌血症。如果是间歇性菌血症,需要在体温高峰、寒战之前采集血液,这是因为寒战发作与细菌流入血液基本相隔1小时,而在发烧时血液中通常无细菌。如果是检测其他疾病,则需在发烧或寒战后采集血液,不过应掌握采集时间,否则血液中的细菌很快会被清除。
(五)注意釆血时间
采血时间对血液细菌培养是否会产生影响呢?现有的研究证实:24小时内任意时间或同一时间所采集的血液,其血液细菌培养结果相似。但是不论在什么时间采集血液,均应在应用抗生素前实施,并且建议同时采集2-3瓶,以便进行最初评估。
(六)注意采血后事项
在釆血后,一方面需要注意消毒培养皿盖,另一方面血液进入待采集培养皿时应缓慢,避免注射过快导致溶血。另外,当怀疑受检者为真菌菌血症、骨髓炎、肺炎、急性原发性菌血症、脑膜炎等疾病时,需快速采集2-3份血培养瓶,以便进行血培养。针对隐性脓肿等不明病源的发热,需于发热前采集2-3份血培养瓶,待24-36小时后,再采集2-3份血培养瓶。若是感染性心内膜炎,需在1小时内采集3份血培养,若是24小时后结果呈现阴性,需再采集相同数量培养瓶,针对入院前两周内曾进行抗生素治疗的病人,需每日采集2份,共采集三天。当怀疑为真菌菌血症或菌血症,并且血培养结果呈现持续阴性时,需要改变培养方法,如此方可获得苛养、罕见微生物。
总之,针对采集血量不足、采血时机不恰当、血培养份数不足等问题,还需实验室展开宣传沟通工作,以符合采集规程,提升血培养结果准确率。
(七)注意运输
除却上述注意事项,也需重视采集管或是培养瓶运输问题。通常情况下,当釆血完毕后,应当将采集管或是培养瓶尽快送到微生物实验室,并且采集管或培养瓶短期处于室温状态并不对细菌检出产生影响,所以不要冷藏,但若是在送至检测前不得不放置,需要放置在35-37摄氏度的孵箱中。
(八)其他
其他常见问题有:(1)培养管、培养瓶已失效,且用其收集标本;(2)未达到推荐培养瓶类型或数量;(3)在培养管上未贴标签,或是标签贴错;(4)培养管有污染、破裂或渗漏;(5)标本放置时间超过12小时;(6)培养瓶或培养管不适宜采集标本。这些问题也会对血液细菌培养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血液细菌培养关乎到病人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每位临床医师应当有高度责任意识,认真、负责的做好血液细菌培养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血液细菌培养制度,当发现有不合格标本时,应立即联系临床医生予以补救。